自2010年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轿车业务后,业界对此次交易的反馈可谓喜忧参半。
一部分人赞扬吉利,认为其以18亿美元的代价成功获得了沃尔沃这一知名品牌,交易极为划算。也有人质疑吉利的收购是否真正获得了沃尔沃的核心技术,尤其是其薄弱的发动机技术领域。
那么,究竟吉利是否在收购中得到了沃尔沃的真正技术精髓?这还要从十二年前那场轰动业界的“收购战”说起。
一、李书福的沃尔沃“收购梦”的起源
李书福对沃尔沃的执着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当时,吉利刚刚从摩托车制造转型至汽车制造,犹如初生牛犊,在国内外市场中尚属新晋玩家。
尽管外界对吉利的看法是初生者微小,但李书福的野心却大得惊人。他有着吞并大象的雄心壮志,而沃尔沃正是他的目标之一。
在吉利的内部会议上,李书福首次提出了收购沃尔沃的想法,但当时并未引起太多关注。他并未因此气馁,而是默默为这一计划布局。
2007年,吉利发表了《宁波》,宣布战略转型,而这一转型的背后也蕴李书福对沃尔沃的追求。
二、沃尔沃高层助力吉利的“收购战”
在漫长的收购过程中,吉利并非一帆风顺。福特作为沃尔沃的大股东,起初对吉利的收购请求并不感兴趣。随着沃尔沃前CEO汉斯的加入,以及后来时任CEO斯蒂芬的支持,吉利的收购计划得到了沃尔沃高层的助力。
尽管福特因金融风暴而面临困境,同意了吉利的收购请求,但谈判过程却并不轻松。双方在价格上进行了多次拉锯战,最终以18亿美元的价格成交。
这一价格不仅远低于福特当初的60亿美元收购价格,也令吉利和外界都感到。据说在签约仪式上,合同堆积如山,李书福花费了大量时间才完成签字。
三、收购不仅是技术转移,更是文化融合
从企业角度来看,收购并非简单的“大鱼吃小鱼”。实际上,消化和吸收被收购企业才是关键。对于企业而言,海外并购往往伴随着文化融合的挑战。
吉利在收购沃尔沃过程中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合并在一起,需要时间来磨合。
事实上,吉利的成功之处在于其能够赢得被收购企业员工和高层的信任。沃尔沃前高管为何愿意为吉利忙前忙后?这是因为吉利尊重了沃尔沃的文化和自。
四、技术合作的果实
完成收购后的吉利并未急于使用沃尔沃的技术,而是给予了沃尔沃足够的自。直到两年后,双方才达成技术合作关系。
如今,沃尔沃的Drive E系列发动机技术已在吉利的缤越、博瑞以及插电混用车型领克系列中得到广泛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的合作研发,吉利自身的技术团队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升。
十年磨一剑,吉利终于在发动机技术上取得了突破。
结语
经过十年的努力和等待,吉利终于实现了其魂牵梦绕的发动机技术梦想。这不仅是对吉利的肯定,也是对汽车工业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