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网络需求也日益增长。回想起十年前,我们只需确保手机游戏下载大小不超过50M,网页视频缓存时间短即可。如今电脑的网络速度和硬盘容量早已今非昔比。
随之而来的是海量的网络数据,这些数据以惊人的速度产生。那么,我们如何更有效地存储、检索和管理这些数据呢?对数据的有效存储、高效访问、方便共享和安全控制等问题,成为了信息时代的重要议题。
有人可能会问,我们不都是用文件或文件夹来存储数据吗?的确,这些方法可以用来存储数据。但文件存储有其局限性:
- 文件的安全性;
- 不利于数据查询和管理;
- 不利于存储海量数据;
- 在程序中控制不便。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引入了数据库。数据库能更高效地管理数据,提供远程服务,即通过远程连接使用数据库,也被称为数据库服务器。
简而言之,数据库就是一种软件,或者是一类软件。它的主要功能就是用来管理数据的(就像一个装数据的仓库)。我们之前学到的数据结构,不仅仅是用来刷题或应付考试,更是讨论如何具体地和管理数据的。而我们管理数据的目的是为了“增删查改”,即管理库里的数据。
那么,我们的数据库数据一般保存在哪里呢?通常,它们保存在硬盘里。如果我们把计算机想象成一个人的话,硬盘就像是它的身体和存储设备。
内存和外存是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内存储存空间较小,外存空间较大;
2. 内存访问速度快,外存访问速度相对较慢;
3. 内存成本高,外存成本低;
4. 内存中的数据断电后消失,而外存的数据断电后仍然存在。
数据库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关系型数据库:采用关系模型来数据的数据库。简单来说,关系模型就是二维表格模型,一个关系型数据库由二维表及其之间的联系组成。
常见的关系型数据库产品包括Oracle、MySQL、SQL Server等。以MySQL为例,它是一个“客户端-服务器”结构的程序。在这里,“客户端”和“服务器”指的是网络通信的双方。它们之间的通信过程涉及到“请求”和“响应”。安装MySQL后,我们的电脑既充当“服务器”又充当“客户端”。
在操作MySQL时,我们首先需要选择并进入一个数据库。然后,我们可以输入SQL语句来对数据库进行各种操作,如创建表、查看表结构、显示数据表等。
对于非关系型数据库(如NoSQL数据库),它们不基于SQL实现。这类数据库包括基于键值对、文档型、列族型和图型等类型的数据库。虽然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在使用场景上有所不同,但它们各自都有其优势和适用场景。
在操作数据库时,需要注意一些细节。例如,在输入SQL语句时,大写和小写都是可以的,但关键字之间要用空格隔开。语句最后要用英文分号“;”来标志一段语句的结束。标点符号也必须是英文的。
通过数据库的管理和操作,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存储、检索和共享数据。这不仅需要我们掌握相关技术知识,还需要我们谨慎地对待每一步操作。无论是关系型还是非关系型数据库,只要我们合理使用和选择它们的功能与特点都能带来意想不到的便捷。
至此,关于数据库的基础知识和操作就告一段落了。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大家更好地理解互联网时代下的数据存储与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