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效能感量表 自我效能感的四个因素

2025-01-1211:08:58销售经验0

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人班杜拉从社会学习的视角,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用以阐释人在特殊情境下的行为动机来源。这一理论在心理学、社会学及行为学领域引发了广泛的研究,特别是在自我效能的界定、发展及其应用方面,得到了大量的实证支持。

一、自我效能感的核心概念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完成某项行为的能力的自我评估和信心程度。班杜拉对此的定义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的自信程度。

作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关键组成部分,自我效能被视为人类行为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个体在面对任务时,会首先评估自己完成该任务的能力,即自我效能感,进而影响其行为选择及努力程度。

二、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一)个人经验和归因方式

成功经验往往能提高个体的效能期望,而持续的失败则可能降低这种期望。归因方式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同样重要。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可控的因素,如努力和能力,能增强效能感;反之,将失败归因于外部、不可控的因素则可能减弱效能感。

(二)替代和言语劝说

通过观察与自己能力相近的人的活动及其结果,个体可以获得替代,从而评估自己的能力。他人的言语劝说和鼓励也能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三)情绪和情境条件

高水平的情绪唤醒可能降低自我效能感,而特定的环境或情境为个体提供了完成某项任务的信息和条件。个体对情境的认知和评价,如任务的难易度、付出的努力等,都会影响其自我效能感。

三、自我效能感的功能作用

(一)调控行为选择与方式

个体在面对任务时,首先会评估自己的能力,即自我效能感。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可能会避免挑战性的任务,而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则更可能选择并努力完成这些任务。

自我效能感还会影响个体选择的行为方式。熟悉的行为方式通常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因为它们是过去成功的经验。在行动过程中,个体也会根据结果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目标和方式。

(二)影响应对困难的毅力与决心

习得性无助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了低自我效能感可能导致个体在面临困难时放弃努力。而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则更可能坚持并努力克服困难。

(三)影响归因方式和情绪状态

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可能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将失败看作是可控制的因素。相反,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可能将失败归因于不可控的外部因素。

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通常能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则可能产生焦虑、无助等负面情绪。

(四)影响思维方式和行为效率

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常常担心失败,过度关注自己的缺陷和困难,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和行为效率低下。相反,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则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发挥自己的优势和能力。

四、培养高自我效能感的方法途径

(一)积累成功的经验

成功的经验是提高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途径。通过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个体可以逐渐增强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二)寻求替代和言语劝说

通过观察他人的成功经验或寻求他人的鼓励和支持,也能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