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商业环境中,企业面临着收入增长瓶颈和净利润下滑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难题,降本增效成为了企业运营的关键策略。但我们必须明白,降本并非简单的成本削减,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策略性调整。”
降本增效,实质上就是企业通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来增加利润。那么,我们应考虑降低哪些成本?又如何提高效率呢?
要降低成本,首先需明确企业成本的构成。从财务视角看,企业成本主要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随收入变化而变化,而固定成本在一定范围内不随收入变化。我们需深入剖析这些成本,寻找降低它们的途径。
01 降本:固定成本的优化与转化
固定成本的削减和转化是降本的关键。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企业仍需承担固定成本。通过管理手段将部分固定成本转化为变动成本,或者合理降低固定成本的金额,对企业的利润有着显著影响。
例如,从人力资源角度,我们可以区分前端业务部门和后端支撑部门。后端部门的人力成本为固定成本,可考虑在业务收缩时进行适度调整,以降低人员冗余。调整薪资结构,将高底薪+低提成比例调整为低底薪+高提成比例,可以激励员工并减轻企业成本负担。
对于存在剧烈季节性波动的业务,外包是一种有效的降本手段。外包可以灵活调整人员数量,满足企业季节性需求的同时减少淡季的人力成本。
从营销投入的角度,通过对比分析各营销渠道的效果,取消无效的营销渠道,或将之转为折扣和优惠,这样也实现了固定成本向变动成本的转化。
02 增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增效即增加效率,用同样的资源创造更多的收益。在降本的过程中留存下来的成本,需要想办法提高其使用效率。
企业需定期复盘新业务,基于历史数据和行业情况做出财务预测。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有发展潜力的业务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对应收账款和库存的管理也是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的关键。及时处理超期和存在坏账风险的应收账款,加速资金回流;对积压和不畅销的产品进行减价或清仓处理,降低存储风险。
通过架构的调整和明确各部门权责,可以削减重复性岗位、控制人员数量并提升各部门效率。
03 降本增效的前提条件
要顺利实施降本增效,需满足三个前提条件。
企业需有清晰的战略规划。管理层对于业务的规划需有一致意见,以此为基础进行架构设计和财务管理。
降本增效的实施需要从上而下的强有力推动。这需要管理层的支持和财务部门的顺利执行,通过沟通收集意见进行调整。
企业需具备有效的财务管理手段。这包括及时准确的会计核算、定期财务分析和复盘、内部控制流程和制度、预算管理等。这些手段可以保证降本增效方案的顺利实施和数据支撑。
结束碎碎念:在面临企业成本和效率的挑战时,我们需综合运用各种策略和手段进行优化。简单粗暴的一刀切方式并非长久之计,而是需要通过深思熟虑的策略性调整来达到降本增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