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基尔教授曾在《漫步华尔街》中分享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
在一条繁华的街道上,一位金融学教授和他的学生偶然发现了一张面值为100美元的。正当学生准备弯腰拾起时,教授却淡淡地说:“别费劲了,如果它是真实的,早就有人把它捡走了。”
那么,如果我们是那位学生,会否认同并遵循教授的建议呢?这位教授的决策背后其实蕴含了金融学中的“有效市场假说”。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有效市场假说)是由著名的奖获得者Eugene Fama于1970年提出的。该假说的核心思想为:
1. 市场难以被超越:投资者难以通过任何手段超越市场指数。
2. 市场价格总是准确的:股票市场的股票价格时刻反映关于该股票的所有信息;且未来股票市场价格的走势不可预测。
此假说可细分为三种形式:
第一种,弱式有效市场假说(Weak-Form Market Efficiency)
该假说认为在弱式有效的环境下,历史信息如过去的股价、成交量等已全部被市场价格所吸收。技术分析在此类市场中无法发挥作用,而基本分析仍有可能帮助投资者获取超额利润。
第二种,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说(Semi-Strong Form Market Efficiency)
该假说指出,市场已经反映了所有公开的公司营运前景信息。如果投资者能迅速获取这些信息,股价将迅速反应。在此类市场中,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均无法帮助投资者获取超额利润,但消息可能带来超额收益。
第三种,强式有效市场假说(Strong-Form Market Efficiency)
此假说认为市场已经反映了所有关于公司的信息,包括公开的和未公开的信息。在强式有效市场中,没有任何策略或方法能帮助投资者获取超额利润。
如果这些假说均成立,那么基于股票信息进行选股或择时操作便毫无意义。因为当前股价已反映了一切可获知的信息,未来股价的变动将是随机的、不可预测的。这与猜测正反面的行为无异。
基于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选择交易成本较低的指数并长期持有被认为是最稳妥的投资方式。
这无疑给主动型的技术分析投资者和基本面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困惑:他们不禁要问自己,目前所做的研究和分析是否真的有意义。
"有效市场假说"自提出以来便饱受争议,批判与支持并存。
作为"假说",其成立需满足一定前提。就"有效市场假说"而言,主要前提如下:
1. 市场参与者具备足够的理性;
2. 市场能迅速对所有信息作出合理反应。
然而在真实市场中,这些前提往往难以完全实现。
然而问题转化为:在越理性的、对信息反应越迅速的市场中,该假设越有可能成立。对于那些市场中仍存在非理性、对信息反应不够迅速的场合,若我们比他人更理性、反应更快,便有可能获得超额收益。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对股票的研究和分析是提升我们理性程度和反应速度的重要途径。
回到故事开头,从现实角度考虑,那位金融学教授或许应该对他的学生这样说:“这张还可能引起他人的注意。尽快把它捡起来吧!要小心避免错过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