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有人会好奇地询问:“,您那副经历风霜的模样,莫非也曾摆过地摊?”
您听我细细道来,在学生时代,我确实跟随父母一起摆过几年摊。
对于许多年轻的听者而言,想必十分渴望了解我父母摆摊的详细情况以及那时的收入状况。不急,让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为何我的父母会选择摆摊。
记得那时,我的父母还是某国有企业的员工。到了90年代后期,全球的经济形势都显得颇为严峻,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大量裁员。当时,为了维持被裁员工的信心,企业并未直接告知他们“你们被开除了”,而是改口为“你们下岗了”。这不过是另一种说法,实际上就是失去了工作。
首先下岗的是我的母亲,随后我的父亲也失去了工作。
母亲下岗后,在我们小区门口设置了一个特别的摊位,那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地摊。那是我父亲改造过的一辆手推车,底部装有四个小,中间是一个储物仓,顶部则是一个展示平台。若您还不太清楚,只需想象一下相关的画面即可。
记得当时摊位车的样式大致如此,规模稍小一些。
在摆摊的第一天,我就已经开始了帮忙。母亲的工厂老同事过来捧场,每个人都买了一些东西。第一天还算卖得不错,甚至中途还需要补货。
但生意的好转只是暂时的。毕竟第一天有老朋友的支持。从第二天开始,生意就变得平淡了。尽管母亲后来尝试改变售卖的产品,如从卖饺子到卖烧饵块,但生意始终未能达到第一天的水平。
摆摊这种事,不仅要看天时地利,更要看人和——也就是的看法。当天空中的云层、预示着雨水的到来时,或是的出现,都会对我们的生意产生影响。
面对的管理,我们常常需要采取“应对”措施。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快速收拾东西逃离。那时候的街道上到处都是摆摊的人,大家卖的东西大同小异。为了争夺生意,我们常常需要与斗智斗勇。
有时会有来“打招呼”,告诉我们哪几天会有上级领导来检查。那几天大家都会暂停摆摊以避免麻烦。
父亲曾考虑过租一间商铺营早餐生意。他们看中了一家小饭店的转让机会,但估算后发现租金高昂,难以承受。他们不得不放弃这个想法。
之后的日子里,父母继续选择摆摊。关于摆摊的收益,以卖烧饵块为例(饵块是云南的一种小吃),一个厚饵块能卖钱,除去成本和作料费用后能赚一毛;油条和油炸土豆饼也有相应的利润空间。
一早上能卖出四五十个饵块,最多的一天能卖到六七十个。油条和油饼也有一定的销售量。粗略计算下来,一天能净赚十多元钱。这样的状况持续到了2001年。
2001年对我而言是个重要的转折点。那时我参加了中考。母亲在中夕告诉我她要去昆明。后来她告诉我成功了,他们得以“内退”。
内退后,母亲开始向亲戚朋友讲述的经历和接待人员的客气态度。我们全家都为这一个月400多的退休金而欢呼雀跃。
随后由于经济形势的好转,父亲决定重回之前工作的国企做小工。虽然没有了正式工的待遇和五险一金,但他认为老板的能力能确保他按月拿到工资。
从那以后,我们家再也没有摆过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