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位于繁华东大街的长发祥老店,以其专营绸缎与布匹而闻名遐迩,尤受妙龄女子青睐。
我曾居于北柳巷,离那有着岁月痕迹的长发祥不过咫尺之遥。店内,靠墙而立的货架上满载着各式布匹绸缎,而玻璃柜台内则摆放着精致的高档料子和苏杭被面。被面的图案,如双凤尾、百子图等,无不展现出传统之美。过道两侧,则是一排排的八仙椅和茶几,每两组之间大约有六组这样的设置。每当有顾客光临,店内的伙计们总是热情地招呼他们入座,然后详细地介绍各种布匹的特色。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初入职场。一次,我于休息日途经长发祥,首次在此选购布匹。那时,店内常售卖一些如减证布、粘胶布等实用且耐用的布料。我接过单位发放的奖金十五元,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排队的行列。每尺仅需三毛七分五的白色粘胶布,我购买了四十尺。我抱着这卷布满载而归,仿佛一位胜利者。家住中偏院的我,途中遇到众多邻居大妈,她们纷纷夸赞我:“这姑娘真懂事,买了这么多布,无论是做被里还是都再合适不过。”
在北柳巷十九号的大院里,姑娘们众多。每当有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时,她们总会结伴前往长发祥选购嫁妆。只要有人带回消息说:“今天有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的软缎被面特价销售。”便会有众多姑娘手牵手、肩并肩地赶往长发祥。她们满载而归后还会聚在一起评头论足、分享喜悦。
在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生育高峰时期我们依旧会去长发祥购买减证布。不论是奶奶还是姥姥们都会排队购买这些物美价廉的布料。三寸布票只需三毛多钱一尺的减证布成了大院里的抢手货。
那时我育有一儿一女,他们成长迅速,衣物很快便穿破了。用两丈布做的五条裤子根本不够孩子们穿上一年。不久之后孩子们的裤子就因为频繁地玩滑滑梯而磨损得破烂不堪,令我心生烦恼。我无奈地重新为弟弟妹妹们的旧衣物翻新,给他们缝制了新的裤子。
至今我的女儿还清晰地记得四十年前的事。那时二姨在长发祥用一块钱买了一块粉红色绸子布头为她制作了一条新颖的小套裙。同院的小伙伴们见了都羡慕不已。
如今人们的生活虽已衣食无忧、日益富足,各类商店琳琅满目,但那位于东大街的长发祥却在我们心中永远长存。
岁月流转,时光荏苒。如今的长发祥虽已不再是那个熙熙攘攘的布店了,但它的名字、它的历史以及那些曾经的记忆依然伴随着我们这一代又一代的人。
就如同那些我们曾经穿着的老布衣和古旧小店中仍散发出的浓浓情谊一样,是时间永远也带不走的情感记忆。
我们的记忆里住着长秀芳和那个过去的世界。这些回忆都深深地印刻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就像那位坐在阳光下的老奶奶依然喜欢向新来的人们讲述那些过去的故事一样。
这些故事不仅是我们生活的见证者也是我们心中永恒的瑰宝。
如今的长发祥或许已经不复存在但那份真挚的情感和回忆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这就是我们与长发祥之间那份特殊的情感纽带。
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它都将在我们心中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