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为模块化设计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模块化设计指的是对一系列具备不同功能或相似功能但拥有不能与规格的产品进行深入的功能分析。在此基础之上,设计者会划分并精心打造出一系列功能模块,这些模块能够通过选择与组合,灵活地构成不同的产品。这种设计方法已在工业制造及计算机软件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以汽车制造业为例,大众汽车的MQB平台就是一个典型的模块化设计应用。此平台通过通用模块的复用及不同模块间的互换组合,显著降低了不同车型的制造成本,使得大众高尔夫与奥迪TT得以共线生产,共享众多部件。
在产品体验设计领域,模块化设计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将产品流程、信息结构、交互方式及表现形式等要素进行模块化处理。这些模块并非僵化不变,而是在合理的阈值范围内,能够完整地表达产品要素或产品要素的集合。
通过复用相同模块,可以降低重新设计的成本;而通过模块间的组合与互换,又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这样不仅保障了良好的体验延续性,还缩短了设计周期,提高了设计效率。
2.模块化设计的方法与实践
模块化设计方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模块划分、模块设计与模块组合,对应着从宏观到微观,再回到宏观的产品视角发展过程。
(1)模块划分阶段
此阶段涉及将完整的用户路径进行拆分,并根据解决的用户问题进行重新归类。这种拆分与归类有助于我们摆脱固有业务模式的束缚,从更接近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对需求进行二次解构。
a.划分标准。单一性指每个模块应尽可能小,以解决用户的一个具体需求为主;完整性要求单一模块应具备完整的内部流程,信息流应能充分支持用户达成目标;独立性则要求模块间维持弱耦合关系,降低模块间的依存关系,以便于不同模块组合时保持良好的适配能力,进而扩大模块的通用性和复用能力。
b.划分方式。根据产品的不同形态,模块的划分方式大致可分为流程类产品的划分与内容载体类产品的划分。流程类产品通常由明确的用户目标驱动,通过一系列线性的任务阶段达成目标;而内容载体类产品则更注重以内容信息的分类、排序、筛选为划分方式。
(2)模块设计阶段
此阶段需根据每个模块需实现的用户目标或传达的信息内容,进行相应设计。在此过程中,需注意模块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复用性、延展性与互换性。
复用性是提高产品设计效率的关键。可复用的模块能减少用户在相似场景下的学习成本,保证用户体验的一致性和延续性。设计时需尽量提高关键流程的可复用程度,以提升产品的稳定性。
考虑到业务差异与需求变化的可能性,设计时需考虑模块的延展性。这包括对信息量、内容参数及视觉表现等方面的宽容度。
互换性则确保了即使模块间存在差异,也能通过保持对外信息结构的一致性,实现快速互换,而无需调整其他模块的构成方式。
(3)模块组合阶段
如果说模块的划分与设计是构建基础的话,那么模块的组合就是最后的成果展现。通过通用模块的组合,可以搭建出产品的核心结构,保证用户核心体验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可选模块的互换,可以灵活应对需求中的差异化部分,快速推出各种产品的变形及进阶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