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言:“身处贫苦而无怨言,实为艰难;身处富裕而不骄傲,则相对容易。”颜回以简陋的生活为乐,食粗粝之食、居狭窄之巷,亦不改其愉悦,尊崇其为亚圣之士。子路身着粗旧袍子与身着华丽狐貉之人同列而不感到羞耻,故被人称颂为贤者。子夏则面临两种思想的冲突,即对于外界繁华的向往和内心对夫子之道的追求的。
即使富有但能不骄傲虽看似易事,但历史上却有位高权重者因不耻下问而显得难能可贵。如孔文子因不耻下问而得赐文名;魏文侯则以礼贤下士之举流传为历史佳话。这都展现了富贵而不骄的珍贵品质。然而在现今社会,保持富贵而不骄傲的人却是稀世之珍。
夫子所言的安贫乐道,不仅仅局限于贫苦的生活状态,而是能够自心安平、不受外界所扰的内在修为。如同孔子食疏食、饮水、枕臂而睡却能从中找到快乐。尽管他在乱世中道德无法彰显,但仍保持其内心的德行盛美。孔子的学习态度亦让人叹服,“学无止境”他追求“下学而上达”,此种知之境界或许只能让天知晓。
孔子常自叹道:“没有人了解我!”这是他对于自身才能与外界认知之间的矛盾的感叹。这也引发了子贡对孔子才学不被世人所知的不解与疑虑。
对于子贡的问询,孔子坦然说道:“不怨天,不尤人,因为我遵循学习的规律去深入探寻知识的道理。或许只有天真正了解我吧。”怨恨源于内心的不平,责怪则是源于外界的怨言。
孔子虽未得明君赏识,但他并未因此而怨天尤人。即使他在周游列国过程中遭遇困境,但仍然坚定信念而并不怨恨他人。在这一过程中,他遇见良友和奸佞,总结以己为鉴。无论环境如何变迁,他始终坚守下学上达之道。
深入体会孔子的言辞,我们能够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深意。即便他人未能完全理解他的智慧,但天理却能独知其妙处。如同猜测瓜皮下的瓜果一般,那些追求利益的人虽然暂时获得满足但很快会感到不足并产生新的欲望;而那些追求学问的人在内心满足之余更渴望不断探索新知识并沉浸其中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