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转型的江苏实践
本报特派记者 健
在锂电池电解液溶剂的生产中,甲醇是不可或缺的原料。传统上,甲醇多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为原料,但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如何将二氧化碳这一排放物转化为制造甲醇的原材料,实现零碳乃至负碳生产?这成为了一个引人关注的议题。在江苏连云港徐圩新区,一个以绿色负碳为目标的产业链正在悄然形成。
据介绍,这一变革始于石化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捕集后的二氧化碳与氢气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了甲醇。随后,这些甲醇通过系统管廊被输送到下游装置,被用于制造锂电池电解液溶剂、光伏膜材料等。这一过程构成了“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绿色甲醇-新能源材料”的负碳产业链。
那么,这一变废为宝的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呢?记者深入徐圩新区盛虹石化产业集团的生产现场进行探访。
眼前的石化基地仿佛一座钢铁森林,高塔、管道、反应釜和烟囱林立。工作人员指着不远处一座高耸的烟囱介绍道:“我们对石油炼化装置的烟囱进行了改造,现在可以有效地捕集废气中的二氧化碳,然后通过管道输送至甲醇生产基地。”
随着记者的进一步探访,来到了甲醇生产基地的核心区域。工作人员介绍说:“二氧化碳被输送到这里后,会先进行预处理脱硫、提纯,将浓度从80%提升至90%,再与氢气发生化学反应,制成粗甲醇。”
其中一位负责人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他是盛虹石化二氧化碳制绿色甲醇项目的负责人吴昂山。他介绍说,这座高约60米、直径约2米的塔是项目的关键设备——主精馏塔。粗甲醇在这里被转化为精甲醇,最终被用于生产锂电池电解液溶剂。
为了更好地推进绿色转型,盛虹石化引进了绿色的甲醇合成工艺,并对“碳捕捉”进行了升级改造。吴昂山说:“我们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对原有工艺进行了扩容和安全标准的提升,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了工艺的升级融合,最终补足了下游产业,形成了完整的负碳产业链。”
据了解,该项目每年能够回收15万吨的二氧化碳,并生产出10万吨的甲醇,进一步可制成5000万平方米的光伏膜。吴昂山表示,这些光伏膜在制成光伏面板后,每年能够产出大量的电能,有力地推动了绿色低碳发展。
不仅如此,连云港正积极发展绿色负碳产业,大力推进二氧化碳的捕集及利用项目。当地相关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100万吨,这将对推动石化园区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产生积极的影响。
记者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