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琴与家堂画的坚守与传承
家堂画,又称“家堂轴子”,是我间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形式。在李仙庄村,李凤琴夫妇是少数仍在坚持创作家堂画的手艺人。尽管随着机器印刷品的普及,这门技艺逐渐式微,但夫妇俩仍坚持手中的画笔。
汽车驶入村中,民俗艺术的气息愈发浓厚。李仙庄村虽未被冠以“泥塑之乡”的名头,但其深厚的民艺底蕴却不容小觑。早年间,这里便以手绘家堂画闻名于当地及周边地区。
在村内的一处普通民居中,李凤琴夫妇正在工作室里进行创作。他们的工作室宽敞明亮,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家堂画和扑灰年画等作品。为了更好地进行绘画创作,他们的工作空间显得格外宽敞。
“我们已经习惯了凌晨开始作画,一直持续到天亮。”李凤琴对记者说。她表示,多年来夫妻二人分工明确,默契配合,共同完成一幅传统手绘家堂画。
家堂画不仅是高密当地的民俗艺术,更承载了深厚的民俗底蕴。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在家中堂屋悬挂家堂画,以祭祀祖先、追忆往事。李凤琴从祖父那辈起就开始从事家堂画的创作。
“在以前,我们主要以务农为主,画画只是副业。”李凤琴回忆道。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堂画市场逐渐扩大,她和丈夫便逐渐将画画作为了主业。他们甚至为了画画专门盖了一间南屋。
回忆起当年手绘家堂画的火热行情,李凤琴夫妇仍激动不已。当时,家堂画的销售火爆,客户络绎不绝。随着印刷品的出现,传统手绘家堂画市场受到了巨大冲击。
如今,虽然市场需求大不如前,但李凤琴夫妇仍然坚持创作。他们认为,尽管年龄渐长,但画画既是一种热爱,也是一种传承。近年来,他们也开始尝试创作扑灰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
像许多民间艺术一样,家堂画的传承也面临着现实问题。在经济压力下,许多民间艺人选择改行。李凤琴表示,“学画家堂画需要时间与耐心,但如何打开市场并传承下去更是难题。”
记者了解到,李凤琴的子女对绘画并不热衷。然而对于李凤琴夫妇而言,家堂画不仅是艺术,更是生活的手段。他们努力满足客户需求,“比较好卖”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尽管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李凤琴夫妇仍在坚持创作。“至少这是一个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他们表示对于这门手艺的未来只能顺其自然。
在李仙庄村这片民艺的沃土上,李凤琴夫妇用他们的坚持与创作守护着家堂画的传统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