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作为生态系统和国土资源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保护工作与民众福祉息息相关。浙江省历经近三十年的河湖治理,现今水质的清澈、流畅以及岸线的绿意盎然,已然成为了江河安宁、百姓宜居和经济繁荣的标志。
最近,省水利厅颁布了《浙江省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这份指南旨在有序引导各地区河道治理工作,有效支持各地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任务,从而巩固治水成果,保持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进一步丰富生物多样性,并提升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其生态服务功能。
《指南》清晰界定了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概念与要求,遵循保护优先、安全可靠、因地制宜和系统修复的原则,创新地提出了“五维空间”的建设目标,即安全的洪水通道、动态的水量空间、优质的水质环境、丰富的生境空间以及和谐的亲水环境。
《指南》充分吸收了浙江省在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的理论成果,系统总结了河湖生态治理的实践经验。它以典型案例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方式,从河流形态、河道内生境、河岸带修复、堰坝生态化改造以及水质改善技术等五大方面进行了详细阐释,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指导性。
具体到“河流形态生态修复技术”,《指南》中明确指出,在有条件拓宽河流时,应恢复其自然蜿蜒、滩槽相间的平面和断面形态;若无法拓宽,则应在现有条件下,于河床内构建临水岸线的蜿蜒曲折。如温州瑞安的曹村港新河,其采用不对称的拓浚法,形成了蜿蜒曲折、凹凸有致且富于变化的河道形态。
再如“河道内生境修复技术”,这需要采用砾石群、生态堰、树墩构筑物、挑流丁坝等生态工程方法和材料,以促进浅滩、深潭等地貌生境单元的重建。例如安吉县的西苕溪乌象坝段,对原有堆沙挖沙场地进行了修复工作,结合深潭与浅滩的构建,保留了河道内滩地的原生植被,并结合景观配置了防冲耐淹的本土植物,为水生和陆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