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各项经济数据都透露出了一种信息,那就是消费已经步入了存量时代。
据央行披露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消费规模在年初至年末期间有所波动。尽管从年初的约58.31万有所下降,但之后又逐步回升。数量也呈现了小幅度的下降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整体趋势如此,头部互联网平台的规模却依然持续增长。中银协发布的《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4》也证实了这一点,揭示了全国消金公司在年末的余额的巨大增长。
随着金融机构面临的“资产荒”,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在面对线下大额产品风险后,开始将目光转向小额、分散的线上渠道。
不是所有机构都有能力自建线上渠道。掌握流量的平台成为了线上资产分发的重要枢纽。这也导致了部分机构为了与平台合作而不得不面临高昂的获客成本。
如今,资金方逐渐认识到,单纯的流量投放并非是获客的关键,更重要的是场景。许多机构开始转变流量投放的方向,更倾向于那些具备交易场景、能够通过数据评估客群质量的平台。
对于互联网平台而言,其流量生意可谓是“稳赚不赔”。这些平台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向机构收取的广告费,二是基于轻资产的分润模式收取的服务费。
分润模式下,平台基于自身流量优势为资金方推送目标客群,但并不承担资产风险。前端成本的增加却成为了金融机构近年来的痛点。这包括广告投流端的获客成本以及分润模式下的服务费成本。
不少消金机构和银行在合作过程中都面临了获客成本高昂、客户转化率低下的问题。这使得一部分机构开始重新思考与平台的合作模式,甚至考虑是否应该终止合作。
尽管如此,行业也并非没有希望。一些机构通过加强自主风控能力建设,试图从前端拿回一部分话语权。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意识到单纯依赖互联网平台并不可持续。
不少机构开始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和合作方式。一些具有较强科技能力与线上渠道建设能力的金融机构开始成为开放流量的平台,从而扩大手续费及佣金等中间收入。
与此互联网平台也开始收购、兼并金融牌照,希望在自有平台场景下形成交易闭环,从而完成风控数据的积累,为自身或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更丰富的服务。
总体而言,这个市场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参与的玩家越多,竞争压力越大。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需要持续观察和研究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