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刘希明精心创作的炕围画缓缓展开,吸引了在场众人的赞叹目光。
炕围画局部展示
尽管土炕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炕围画这门富有民间特色的艺术形式仍需得到珍视和传承。它承载着北方民间的文化记忆,也见证着时代变迁中的传承与更新。
谈及土炕,很多人会被触动那份关于过去的温暖回忆。在那个时期,家庭的核心并非沙发或电视,而是围绕着土炕展开的各类生活场景——用餐、休息、交流、待客……而与土炕紧密相连的,便是那些色彩斑斓的炕围画。
刘希明,生于1957年,拥有超过四十年的炕围画创作经验。他的笔下,无论是人物、花鸟还是山水,都生动传神。如今,他是市美术协会的成员,担任山西古建公司的彩画师,同时也是市民俗艺术协会的顾问。对于这门传统艺术,他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独到的见解。
炕围画中的生肖图案
刘希明在初中的时候就开始跟随老艺人学习炕围画。他提到,“过去我们被称为画匠,绘画的技巧和规范都是从师傅那里学来的。”炕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和名著情节。在刘希明的细致描述下,画面处理、底色涂抹、边道绘制、主题图案的描绘以及最后的封面处理等步骤一一呈现。一幅精美的炕围画便呈现在众人眼前。“虽然过程看似简单,但其中蕴含了许多细致的讲究。”刘希明笑着解释。
在刘希明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从灶头开始的各类主题图案,如甘露寺、凤仪亭、三顾茅庐等故事情节。下方的图案则是十二生肖,其间巧妙地插入了牡丹、荷花、菊花、竹子、小鸟、仙鹤等元素。在平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院里的展示活动中,当这幅炕围画缓缓展开时,70岁的李国英不禁感叹:“这和我小时候姥姥家的炕围画如出一辙,让人回忆起童年的时光。”
“炕围画多由民间艺人亲手绘制,技艺的传承主要依靠师徒相传。”刘希明表示。如今农村的生活习俗虽已发生巨大变化,土炕逐渐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但这种艺术形式仍需得到保护和传承。市连环画收藏促进会的田德宏会长正协助他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能在传承中为炕围画赋予新的生命与活力。
摄影 师 于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