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为行动之始,行动为知识之果。知而不行者,实为未知。真正的知识,必然伴随行动。只言知,其实已含行之意;只言行,其实已含知之理。
知识的真切之处在于实践,实践的明觉之处即包知识。如果我们能在身心上真正体验到这一点,那么当下就能自我领悟。
如今人们却往往只从言语文义上理解,这样就会导致牵制支离,越说越糊涂,这正是不能“知行合一”的弊端。
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疑问,有疑问则提问,提问即是学习,也是行动。再进一步,若有思考、有辨析,那依然也是学习和行动的体现。当辨析明确、思考审慎、问题得到解决后,紧接着便要不息其功,笃实其行。
知行合一并非指先学后行,或先问后答。而是强调一念发动之处,即是行动之时。若这一念中有不善,便需克制,彻底根除那不良之念,不可使其潜藏于心中。
有时家中伙伴会抱怨:我做了那么多家务,家人为何不领情?其实,干家务只是行动的表现,真正的行动在于起心动念。
若心有不情愿,即使行动上在做家务,那份抱怨家人是能感知到的。即使我们在行动上有所表现,但如果心有不甘,那其实 already 是在“行”。
我们常误以为让别人看见的行动才是“行”,其实不然。知行的难处在于是否合乎天理大道。阳明先生告诉我们,天理即良知,知行合一即是合于良知。
我们在行动和思考时,都要以良知为准则。如此方能称得上知行合一。若我们的行为和思考偏离了大道,只顾及小我,那我们的行为和思考就只是浅知浅行。
要达到深知深行、知变行变的地步,我们必须突破知的,开发内心的良知。阳明先生曾说,“因循二字耽误了多少英雄汉”,傲慢心会阻碍我们进步,使我们因循苟且,一生无进步。
那么何为知行合一的本质呢?简而言之,心通过起心动念体现,起心动念决定我们的意识、语言和行为,进而决定我们的人生和事业的结果与现状。
这便是心-知-意-物的关系,也是知行合一的本质。我们要明白,我们的知识原本就具备,只是被不明和贪欲所遮蔽。我们要在心上消除这些不明和贪欲,恢复我们本有的真知。
要在知行合一的层面上不断突破自己,提升格局和境界,这样我们的事业和人生便能在更高层面上得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