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山东清河县的武大郎以卖饼为生。关于他具体卖的是哪种饼,人们总是众说纷纭。
难道卖的是烧饼?的确,烧饼因武大郎之名在山东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尤其是山东驻京办里的“武大郎烧饼”,似乎已经获得了官方的认可。
或是煎饼?山东作为煎饼的故乡,许多以“武大郎烧饼”命名的店铺,卖的可能是煎饼也不无可能。
网络上有一种颇为新颖的观点:武大郎卖的饼,其实更接近于馒头。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在《农耕文化精粹:食物加工卷》这本书中寻找答案。
“饼”这一名词,自汉代起便成为面粉类加工食物的统称。刘熙在《释名·释饮食》中对饼的解释形象而具体:“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书中还提到了各种以“饼”命名的食物,如蒸饼、汤饼、蝎饼等。
所谓“饼”,即是在谷物加工成的面粉中加水,使粉末粘合在一起的食物。无论是胡饼、蒸饼、还是汤饼等,都是根据其加工方式和形状而得名的主食。
在《水浒传》中,武大郎所卖的饼被称为“炊饼”。那么,“炊饼”究竟是怎样的饼呢?
据书中描述,武松与武大郎分别时,曾叮嘱他每日卖十扇笼的炊饼,其中似乎暗示了炊饼是一种蒸制的食物。事实上,早在汉代就已经有蒸制的面食出现。汉代的蒸饼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了各种利用汽蒸法加工的面食。
实际上,无论是从历史记载还是文化传统来看,武大郎所卖的饼极有可能就是馒头或类似馒头的食物。在宋代,为避仁宗皇帝的名讳,“蒸饼”改称为“炊饼”。而馒头这一食品,在古代并不如今日所见的包子形象。
据《三国演义》所述,馒头确实是在三国时期被诸葛亮所发明,用以改变蛮地的人头祭祀习俗。但此处的馒头与今日的馒头有所不同,它是一种有馅儿的面食。
至于武大郎所卖的炊饼或馒头具体样式如何,还需进一步考证。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是哪种面食制品都饱含了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水浒传》中关于武大郎卖炊饼的描述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都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