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会计事务所面临着不小的生存压力,一旦项目降临,多番竞争之下,少有时间进行对企业全面的了解。在匆忙之中,先接下业务再说是常态。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底稿的制作与审计活动常被视为应付检查的形式。在许多时候,这已然成为一种应对注协的“仪式”,即便对于企业的真正了解并不充分。
为什么说注协有时也显得无奈?因为制度规定事务所必须遵循这些程序,而注协则按照这些准则去检查底稿。他们的上级也有监督机制,确保其工作无误。事务所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很无奈,每年都需要投入时间和资源去完成这些形式上的底稿,否则就会受到批评甚至处罚。
质控人员同样如此。他们清楚很多程序并非实际需要,但审核时仍需提及底稿的完整性。这并非他们不想改变现状,而是因为遵循事务所的质控流程必须如此。而审计人员更是面临时间的压力和底稿的双重任务,无法跳过底稿的填写,否则无法归档并获得报酬。
审计行业从上到下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从制度到执行,从监管到实际操作,似乎都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以风险导向审计为例,其初衷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得到很好的执行。例如,即便企业内控存在缺陷,审计师有时仍需执行繁琐的程序以填补底稿。这往往导致审计师在追求形式化的同时忽略了真正的审计逻辑和思路。
部分原因在于制度体系未能与时俱进。如风险导向审计中提到的,当企业内控存在不足时,理论上可以减少实质性程序。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明确的指导和支持,审计师往往难以灵活应对。
监管机构的角色也值得反思。很多时候,他们更关注于形式上的合规性而非实质性的问题。这导致审计师为了满足监管要求而过度追求形式化底稿的完成,而忽视了真正的审计目的。
再说到收入与排名的问题。以收入为标准的排名方式无疑给事务所带来了压力。为了追求更高的排名和更多的业务收入,事务所常常压低价格和人工成本来争取项目。这导致审计人员的工资低、工作量大、价值感降低。久而久之,有能力的人选择离开,剩下的人可能无法胜任高要求的工作。
更让人担忧的是事务所的人才培养问题。无论是大所还是小所,都缺乏对审计人员系统的培训。大部分培训集中在如何填写底稿、如何操作工具等方面,而对于如何理解企业、发现风险、降低风险等方面的培训则相对较少。
当这种问题普遍存在时,最终牺牲的是审计的质量和公信力。审计报告的价值和公信力逐渐流失,而审计行业的尊严也因低价竞争而逐渐消失。
从制度到执行、从监管到人才培养等多个层面都存在问题。当这些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时,审计行业的未来将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
图片来自于网络(略)
总结起来有四个主要问题:制度及监管体系不到位、源头监管缺失、事务所以收入排名为引导以及事务所缺乏人才培养体系。只有当这些根本问题得到解决时,审计行业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改变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