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转,长沙记忆
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我的父亲因工作变动,从北京来到长沙安家。当时我年仅十三岁,如今已在这座城市度过了六十多个春秋。虽非土生土长的长沙人,但我对长沙的市井风情早已熟悉,可称得上是“老口子”了。我对长沙的每一处都怀有深深的喜爱,这里的人、这里的天气,以及这里的美食。
黄兴北路上的半雅亭面馆,黄兴南路的德园茶馆,都是我常常光顾的地方。
提及杨裕兴的“端面出堂”,那是那个年代的一种特殊习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外卖的前身。那时候的杨裕兴面馆,因其肉丝、酱汁、酸辣等“五大油码面”的独特风味,成为长沙市民的心头好。而我家居住在距离“杨裕兴”不远的地方,几乎成为了这里的常客。遵循当时的惯例,我们用钢精锅装取的份量,要比在店里用餐的多出一些。
与杨裕兴齐名的德园包子,也以其皮薄馅大、油而不腻的特点,赢得了长沙市民的喜爱。长沙的茶馆包子铺遍布街头巷尾,如洞庭春、大华斋等,都是我们常去的地方。
长沙的小吃种类繁多,如黄春和的米粉、徐长兴的一鸭四吃等,都是远近闻名。而当时,市面上的餐馆虽不如今日般琳琅满目,但每一家都有着其独特的风味。玉楼东是著名的湘菜馆,而奇珍阁、长沙大饭店等则是我们偶尔会光顾的地方。
长沙米粉的美味,得益于常德米粉的引入。米粉的种类繁多,无论是红烧牛肉、麻辣牛肉还是牛腩、牛杂等浇头,都让米粉的风味更加丰富。随着各种大牌米粉馆的兴起,如刘聋子、粉大大等,更是将米粉的风味推向了新的高度。
随着时代的变迁,长沙的小吃餐饮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近十几年来,尤其是近几年,全国各地的小吃餐饮纷纷进入长沙市场。无论是老北京的涮羊肉、东北水饺,还是陕西的肉夹馍、油泼面等,都为长沙带来了不同的风味。我女儿从海外归来后也带我们体验了许多新颖的餐饮文化。
如今的长沙不仅保留了传统的饮食文化特色还融入了世界各地的美食元素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无论是追求温饱还是追求营养丰富、高品质的饮食生活这里的人们都找到了自己的选择与答案走在繁华的长沙街头品鉴着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品味着美食所带来的幸福感这些都让我倍感欣喜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