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经在一个经典的游戏中发现过规律和挑战,那就是《猫捉老鼠》的游戏。在这款游戏中,十次提到“老鼠”之后,通常会有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猫怕什么?”大多数人可能会迅速回答:“老鼠!” 这一环节,其背后却蕴丰富的心理和商业逻辑。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反映了一种心理定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惯性思维。当面对问题、决策或选择时,人们往往依赖过去的经验、习惯或固有的想法,而忽略了寻求新的方式或思考不同的选项。那么,如果把这种思维模式应用到商业营销中,是否会有新的启发呢?
在商业的战场上,销售其实就是一场心理的较量。从人性的弱点——这种惯性思维出发,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特别的市场定位策略——饱和营销(可以理解为一种病毒式营销模式)。这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市场策略,利用各种手段和渠道将企业的信息不断传递给消费者,从而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一营销策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学者詹姆斯·A.菲茨西蒙斯的《服务管理》一书。他提出了一种观点,即饱和营销旨在通过强大的形象效应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该策略强调在繁华的城市地区和其他人流量大的地方设立许多相同的企业或商店,以便消费者在这些地方能够多次接触到企业的标志,从而在心中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在现实中,脑白金广告的成功无疑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广告语“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早已深入人心。仅从广告投入的角度看,脑白金在1997年前后投入了惊人的广告费用,高达15亿至30币。而这种高强度的广告曝光成功地形成了消费者心中的惯性思维。当面对送礼的困惑时,脑白金以其强大的饱和营销策略自然而然地成为首选。
除了脑白金之外,还有许多类似的案例。例如在高速公路上的广告牌中,洋河酒的广告频繁出现。在互联网营销领域,大数据与饱和式营销策略的完美结合使得营销效果更为突出。利用大数据进行病毒式传播,使产品信息准确推送至目标用户。
不论是早期的店面品牌营销的“饱和营销”,还是现今互联网时代流行的“病毒式”和“强曝光”等形式的营销策略,都共同体现出其无可替代的优势。它们在提升品牌知名度、塑造品牌形象、占领市场份额、增强消费者认知以及培养消费者忠诚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饱和营销的缺点也不容忽视。例如实施时必须考虑可能带来的资源浪费、消费者审美疲劳产生的反感等负面影响。在制定策略时需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和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