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唐俊
经常搭乘北京地铁的通勤者们可能已发现,近来地铁站台上的门有了显著变化。这些门,原本用于阻挡乘客与行驶中的列车,如今已摇身一变为巨大的显示屏,为乘客和广告商提供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这一创新的展示方式独具匠心。当列车尚未进站时,门化作一幅约120寸的广告画面或乘车信息屏幕;而当列车进站时,它又变身为透明的玻璃,确保了乘客的安全。据界面新闻了解,这一技术由引力视讯科技公司引入并运营。通过将传统门替换为特殊玻璃,并在轨道另一侧墙面安装投影仪,实现了内容的生动展示。
实际上,这种具有雾化与透明双重特性的玻璃已在会议室和酒店浴室等场所应用多年。其工作原理在于玻璃中间夹有一层液晶膜,通电后能够实现透明与雾化的切换。将此技术应用于地铁站的广告屏,实属业界先河。
对于持续寻求增收途径的地铁公司而言,广告是其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过去,广告多以墙上的平面静态形式出现,而现在,地铁门变身显示屏,为广告行业开创了新的空间。这不仅为地铁公司带来了额外的收入,还通过大屏幕展示了乘车信息,提升了地铁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引力视讯的首席营销官徐昊向界面新闻透露,虽然每个屏幕改造的费用高达几十万,但由他们公司承担。后期广告收益将与地铁公司按照约定进行分配。徐昊表示,地铁公司对此项目充满期待,除了增加收入外,还看到了提升服务质量和信息化水平的可能性。
相较于传统的墙贴广告海报,电子显示屏的更换内容更为便捷。引力视讯目前实行周更内容计划,并期望未来能够实现日更。在内容选择上,他们不仅仅局限于播放广告,而是根据地铁客流特征和当前流行趋势,精心挑选可能吸引乘客的内容。
回顾历史,引力视讯的第一块屏幕在北京地铁16号线的农大南路站落地始于2017年。打入相对封闭的轨道交通行业并不容易,因为地铁公司对安全的考量总是重中之重。由于这一考虑,北京地铁站内至今未设有便利店。
这种可透明可雾化的玻璃恰好满足了地铁公司的要求。它能在列车进出站时保持视线的通畅,同时还能适应轨道内的高温、高湿等恶劣环境。
北京地铁16号线由京港地铁运营,其中港铁持有49%的股份。京港地铁在商业运营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运营的4号线也是国内少数实现盈利的地铁线路之一。在透明可视化门的引进上,京港地铁展现了其勇于尝试新技术的态度。
自2017年在北京成功实施第一个项目后,引力视讯开始在北京地铁的更多站点进行门的改造工作。每个站点改造4块门。草桥站和机场站的大兴机场线更是达到了每站16块的规模。徐昊向界面新闻透露,随着今年七八月形势的缓解,他们的项目推进速度加快。目前,在北京、苏州、无锡、重庆等城市的地铁站内,已有超过100块门被成功改造。
尽管各城市地铁系统相对独立,但引力视讯仍在逐步推进项目拓展工作。徐昊预计到明年将能进入十多个城市,并完成超过1000块屏幕的改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