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路旁果摊的水果价格总是较商店更为亲民?尽管有时看似生意并不兴旺,但摊主们却能以此维持生计,日复一日,乐此不疲。尤其是在期间,倡导的地摊经济使得地摊市场愈发繁荣,然而这也导致了市场的复杂多样。
诚然,利益驱动着每个人的行为,这无可厚非。若没有盈利的可能,很少有人会选择辛苦早起去摆地摊。部分摊主在经营过程中,偶尔会采取一些不太正当的手段,如分量不足或是变换方式来对消费者进行“套路”。
就以我母亲节那天的亲身经历为例。榴莲虽非我所爱,但母亲却对其情有独钟。那天,我在买菜回家的路上,恰逢一辆小货车满载榴莲正在叫卖,围观的人不少,果实看起来也颇为新鲜。
我走上前去,打算为母亲挑选一个。摊主报价32元一斤,并表示称重后帮忙剥壳,榴莲壳不可带走,需回收作用之用。我同意了,请他为我挑选一个品质上乘、肉多饱满的。众人在买,我也未多想。称重时显示的数字让我心生疑虑——一称十斤八两的榴莲显得异常沉重。我常使用称具,对重量有一定的判断力。我感觉被“坑”了不少。
我向摊主提出质疑,认为其称重不实。其他已经结账的顾客似乎也对此司空见惯。我提议将榴莲带到旁边的店铺复称,甚至可以呼叫执法部门介入。最终,这场小插曲以摊主的离去而告终,他灰溜溜地驾车离开。
事实上,不少路边的水果摊采用“七两称”,这对于那些打工者来说尤为不公。作为消费者,我们更倾向于选择诚信经营的经营者,即便他们的产品价格稍高。因为诚实守信的商家不仅能让我们感到安心,也是对我们信任的最好回馈。
虽然地摊市场充满诱惑与选择,但为了保障自己的权益和避免不必要的纠纷,许多消费者还是更倾向于选择正规的商店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