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生活中常常能听见"谦虚感"的话题,常有人说:"似乎你不像是自卑的人呀,难道你没有对自己感到足够的自信吗?"但实际上,个人的心理状态却常常像大海深处般深邃。内心总有一丝隐约的不安,那就是对自我价值的自我怀疑和自我贬低。每逢在遭遇了某次小挫,或是期待的结果并未达成时,我们会习惯性地夸大那些负面反馈,进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强烈的怀疑,告诉自己"我一无是处"。
当你选择换了个新的发型或是换上一件新装,看到周围人的笑意时,是否总会心生疑虑,担忧自己是不是显得与众不同、是不是有什么地方不对劲?而对于别人的赞扬,更是如同获得了一份宝藏般,但也会深埋心间疑惑着:那会不会只是一句礼貌的敷衍呢?有时候甚至会觉得:若是你能了解真正的我,那夸奖的声音就不复存在了。
更有甚者,这样的困扰更严重的是,当你身处于众多褒奖声中时,只需一抹微弱的批评之声便足以使你动摇对自我价值的判断。即使听到的是正面的声音,也难免在心中嘀咕:“我或许真的做的不够好。”在这种情绪的困扰下,往往让我们对自身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
回溯过去,这种心理状态似乎从我们年少时期便已开始。在成长的岁月里,我们往往难以从父母那里获得应有的赞美和肯定。似乎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难以让他们满意。
内心深处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美,但往往得到的却是父母的淡然回应。他们认为我们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不值得过多的赞扬。而一旦我们错误,批评和指责便如影随形。这种成长环境让我们逐渐形成了这样的信念:只有做得不够好才值得被批评。
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我们尝试了各种方法,但有时所做的努力却走入了误区。例如,你曾因为不喜欢社交、不够外向而认为这是一个缺点,于是自己变得外向。你试图让他人认为你是一个善于交际的人,但内心深处却知道这并非真实的自己。你越是表现得外向,就越害怕别人发现真实的你其实并非如此。为了迎合他人的期望和避免被排斥,你尽力地扮演着一个"外向"的角色,整个过程都显得十分疲惫。而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更加向往的其实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刻。
最终你渐渐认识到:我们不需要活成他人眼中的样子,我们无需过度在意他人的看法。自卑的真正本质是什么?简而言之,那就是将自身的价值寄托于他人的评价之上,并总是倾向于认为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是负面的。即使外界给予了正面的评价,你也可能觉得那并不真实。但只要听到一丝负面的评价,你就会深信不疑地认为自己的确不够好。
这种心理状态不仅让人感到疲惫不堪,还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情绪。当你开始意识到这一点时,你开始思考如何走出这种困境。要走出自卑的阴影,首先要做的是将生活的重心放在那些能带来正面反馈和成就感的事情上。通过外界的积极反馈来滋养内心、建立自信。这些正面的反馈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积极的情绪和经验、为自己注入更多的自信与力量感。
与此更为重要的是学会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而非完全依赖外界的评价。一种有效的做法是效仿富兰克林的榜样、列出你认为重要的品质如诚实、善良、有志向等、并制定一套自我修养计划。通过明确自己的标准、评价自己的好坏不再依赖于他人的看法、而是取决于自身的行为和内心的判断。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曾多次反思并写下对自己最重要的三个关键词:真诚、善良、志向。当我明确了这些价值观时、内心仿佛找到了一个支点、能够独立站稳不再过度依赖外界的认可。这种内心的支点带给我前所未有的轻松与自由感。
改变并不一蹴而就的这一事实我们必须接受和理解。我们的行为和心态更多的是由长期形成的惯性所驱动的、而这种惯性可能已经累积了几十年的时间。因此要想彻底改变它需要付出持续的努力、用理性和实践去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记住改变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一定会有反复的时刻。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地被理性推动前行、而是由一系列的惯性所驱使的。这种惯性需要时间来改变但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接纳自己并不意味着停滞不前、而是承认现状的同时愿意通过行动去变得更好。如果你对自己的某些特质不满意那就采取行动吧!这是接纳自己的核心要义所在真正的接纳是带着改变的希望前行而不是任由自己停留在原地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