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布置订单,作为超市减少损失的首要步骤。考量因素众多,如市场行情波动、气象状况、节日庆典、促销策略以及地域民俗习惯等。例如,预知台风来袭,需提前备足耐储存的蔬果,以应对短期内物资需求量的增长。
验收入库时需严格按照净成本计算,例如一箱标价100元的苹果,实际重量30斤,除去包装箱重2斤,真实成本为每28斤计价。还需扣除自然损耗,对蔬菜扣除约3%的成本,对水果扣除约1%的损耗,以确保进货价格的准确性。若成本计算过低,价格设定过低,将可能导致亏损。
选择时段性低价流量商品,并非全面降价,需根据不同的消费调整策略。动态定价也需基于商品质量变化,不应简单地将新鲜与变质同价处理,造成不必要的大量清理。
首要掌握的技巧是陈列假底的制作。通过使用泡沫垫高底部,增强商品视觉度,从而降低约50%的陈列损耗。为了避免混放销售导致的损耗,可利用跳色陈列法,如在摆放红辣椒时中间加入青辣椒。
生鲜次品应快速在降价后清空。许多超市将二等品集中于清仓区降价销售,但往往导致次品堆积。这种情况如同小区垃圾未及时清理,最终堆积成山。
定期检查并挑选烂果是必要的。若不及时挑出烂果,容易使新鲜水果受感染。辣椒等蔬果短时间内就能使周边食材变质,故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以减少此类损耗。
统计超市所在社区的不同家庭结构数量及需求特点。社区超市主要服务于民生生活服务用品,但不同家庭对生鲜品类的需求差异显著。
为降低损耗,需细化超市经营时段。基本可划分为五个时段,根据顾客需求调整销售策略。
早上7:30至9:00主要服务老年人。老年人偏好挑选和选择价格合理的食材。此时应增加蔬菜陈列空间并突出价格实惠的蔬菜;而水果陈列面则可适度缩小。
中午11:00至13:30在三线及以下城市中,许多人选择回家用餐。此时需求集中在切好、洗好、配好的菜品以及小包装、现切的水果上。
下午至晚上则根据不同时间段和场合的消费者需求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比如放学高峰时加大水果品种和数量等。
在晚上特定时段中针对职业家庭的需求调整陈列和服务方式。选择耐存蔬菜并扩大中高档水果的陈列空间和试吃服务等。
晚间及周末时段需增加小包装及现切水果外卖需求服务,针对年轻及单身消费的特点调整商品和服务类型。
在周末通过提供更多包装净菜、配菜和水果切配服务等增加销售并降损。虽然周末的生意常被认为不如平日但关键在于如何抓住特定消费者的需求。
针对社区中占比最大的家庭结构类型提供重点观察和服务。如老年人较多时提供米、牛奶等重物的代送服务。
确保品质优先并适当提高价格但提供更好的商品和服务。这样顾客会因品质稳定而增加粘性并加快周转从而降低损耗。
随着单店采购量的增长可考虑与周边县区中小型超市联合采购以获得更好的进货价格优势。通过联合采购与分摊成本等方式可降低进货成本约30%至40%。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商品品质口碑并以性价比为最佳的降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