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人们将馄饨亲切地称为云吞。
关于馄饨的来历,有着与古代西施紧密相连的传说:
据传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征服越国后,得到了绝世西施。一次,西施亲手制作了一种点心,吴王好奇地询问这是什么点心,西施随口答道:“馄饨。”从此,这种食物便以“馄饨”之名在民间流传开来。
另有一说,汉朝时期,北方的匈奴频繁侵扰边疆,百姓生活不得安宁。当时,匈奴中有名为“浑氏”和“屯氏”的两个首领,以著称。百姓对他们,于是用肉馅包裹成角儿的形状,取浑与屯之音,称之为馄饨。以此表达对他们的憎恨,并祈求战乱平息,过上太平日子。
随着时光流转,到了唐宋时期,馄饨传入了广东,并在那里发展出了独特的风格,被当地人称为云吞。不知您有没有想过,为何称之为云吞而非水吞或雾吞?
起初,云吞并不称云吞,其本名即为“馄饨”。那么,“馄饨”又是如何变成“云吞”的呢?
相传广东有一位商人赴北方经商,误将“馄饨”听作“云吞”。因为“馄饨”与“云吞”在广东方言中谐音,且“馄饨”二字在广东较为少见。受限于当时人们的学识水平,他们便以同音的“云吞”来代替“馄饨”,于是广东人便将这种食物称为云吞。
到了清末,广东的举人何淡如创作了一副广为流传的对联:“有酒何妨邀月饮,无钱那得食云吞”。为了达到对仗工整的效果,他巧妙地将馄饨以谐音“云吞”来表达。这对联的流行也进一步推动了馄饨被“云吞”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