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节日的临近,许多消费者都发现,原先在“双11”抢购的商品似乎还迟迟未到手中。他们购买的商品并非像沙子般遗失在快递途中,而是有些商家并未如约发货。这种状况的背后,隐藏着超长预售制的深层次问题。
在电商的运营策略中,商品预售制是一种常见的模式。这种模式允许消费者在产品正式上市前预先支付费用,而商家则会在预售达到一定数量后开始正式生产和发货。过去,预售制主要应用于一些制作工艺较为复杂的商品。如今随着电商平台的各种预售促销活动,超长周期的预售引发的购物纠纷和投诉也愈发频繁地出现。
不知何时起,预售制似乎已经悄然改变了其初衷。每当网络购物节来临,部分商家便以预售为幌子,刻意延长发货时间,甚至随意更改发货日期。这样的操作使得消费者的收货日期变得极为不确定,有的商品甚至要等上整整一个月才能到手。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也使得电商平台的信誉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
商家选择设置超长预售期,与他们的利益考量脱不开干系。通过这种方式,商家将原本应由自己承担的备货库存成本和时间成本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这样一来,商家的经营成本得到了降低,但消费者的利益却受到了明显的损害。
近年来,超长预售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对商家的惩戒力度较小,违约成本相对较低。有些商家甚至在商品展示时并不标注“预售”字样,等到消费者付费后才揭示发货日期。更有个别商家随意更改发货日期,让消费者倍感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