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言:“面具戴久,仿若长于面庞,欲除之,须经历一番深刻的转变。”此言深刻揭示了人性与面具的关系。
在人生的舞台上,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戴着各式各样的面具。平日里的面具,实则是我们个性的外在表现。
这其实涉及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人格。
人格,犹如一个人的肌肉,是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和锻炼而成的。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外在环境和内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观察一个人的肌肉,往往能感受到其背后的自律、坚持与生命力。同样地,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也能洞察其人格特质。
若一个人给人以沉默寡言、社交回避、内向的印象,这并非是一句话就能改变的。他们的性格中蕴一种深沉和稳定性。
自19世纪起,心理学家们开始探索人格的奥秘。其中,汉斯·艾森克作为人格心理学的佼佼者,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进行了深入研究。
艾森克提出了外倾性、质、精神质、智力以及守旧性与激进等维度,认为外倾性与质、精神质是人格的三大核心要素。他将这三大要素与人的情感、行为及心理状态相联系。
艾森克认为,外向者不易受环境影响,常表现出情绪冲动、好交际、善社交等特点。他们通常开朗、冲动,乐于参与活动。而内向者则相反,他们容易受环境影响,表现出情绪稳定、好静、不爱社交等特点。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人的性格都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
艾森克进一步探讨了质这一维度。他发现,质与个体的情绪稳定性密切相关。得分高的人情绪易变,而情绪稳定的人则反应缓慢且轻微,容易恢复平静。
艾森克还提出了精神质这一概念。它并非指精神病,而是代表一种倔强固执、粗暴强横的特点。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质,只是表现程度不同而已。
艾森克还运用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独特的人格结构层次理论。他认为个性类型是某些特质的,个性层析包括特殊性反应水平、习惯性反应水平、特质水平和类型水平等四个层次。
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人格提供了重要的视角。人格的复杂性在于它是多种因素的综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人格特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如何与不同的人建立和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