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笔录》之古语箴言汇集◆
古人云,人置身于世,需对自身境遇了然于胸。无论日常生活的点滴琐事,还是面对生活中的起伏变化,都应抱持淡然与坦然的态度。这种深邃而含蓄的思维模式,对古人认识事物与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依然在国人的文化基因中流淌。
对于处理事务与人际关系,古人提出了谨慎且务实的原则。在内,要坚守正道并知足常乐;在外,要尊重节操与正义,公正无私。他们强调在自立节用的基础上积累与经营,以创业为荣,更以能传承事业为风尚。
古人对于言语的谨慎十分看重。他们认为,话语如同兵刃,刀剑般锋利。出口之前,必须深思熟虑。应做到慎言不危、慎言无狂、慎言不多、慎言不讹。如荀子所言:“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言语既是心声,自然需言而有物,言之有理。
《春秋》有言:“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又曰:“言而不信,何以为言?”这意味着,人的存在离不开言语,而言语必须信实可靠。在《周易》中也有“言有物”、“言有序”的观点,强调立言者必须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方能建立信誉。
要做到不危言不讹言,需要三思而后言,少言而求精辟。要知道则言,不知则不言。特别是要防止非言和妄言,寡言无益而直言无妨。在表达时需掌握分寸,既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又要避免多言而失口。
在行动方面,古人强调知行合一。他们主张凡事三思而后行,见微知著并笃实行动。要做到知行合一合于道义,必须行之有理、行之有礼、行之有利。正如《三国志》所言:“动则三思,虑而后行。”只有如此,方能做到行之有据、行之有效。
必须合乎道理、合乎人情、合乎事务。荀子曾说:“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异于理者废之。”这便是行而必要有理的道理。人的行为既要合乎具体事务的正确性和必行性,还要合乎社会公认的道理和道义。
对于处理人际关系与事务,古人讲究悉人之情、悉事之理。如金缨所言:“处人不可以任己意,要悉人之情;处事不可以任己见,要悉事之理。”这就是为人处事的双刃剑,缺一不可。
古人在事业与人生的道路上奉行慎言慎行。正如老子所言:“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是古人的智慧结晶,值得我们今人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