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黑看来,苹果的产品始终有着与众不同的魅力,其硬件与软件的完美结合为用户带来了非凡的体验。近期苹果推出的“轻 App”似乎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去年WWDC,库克公布了全新的iOS14系统细节,其中引人注目的便是“App clips”,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轻 App”。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App clips”充满期待,半年后它正式命名为了“轻 App”,引起了广泛关注。
事与愿违,“轻 App”的推出并未在市场上掀起太大的波澜。回想起这半年,有多少人真正频繁使用过苹果的“轻 App”超过五次呢?
“轻 App”的设计理念与小程序相似,旨在为用户提供一种轻量级的应用体验,无需下载即可快速使用功能。其便捷性在于不仅支持扫码使用,还增加了NFC标签、Safari浏览器、“地图”和“信息”等多种使用渠道。
从设计者的角度看,“轻 App”考虑了线上线下多种传播途径,理论上应该能在轻应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现实却残酷地告诉我们,“轻 App”的推广状况并不理想。
在线下,我们很难找到“轻 App”的存在痕迹,无论是NFC标签还是“轻 App”码都难寻踪迹。在线上,想要找到新的“轻 App”也是难求。整个中文互联网世界中,“轻 App”的存在感微弱。
为了探究“轻 App”遇冷的原因,小黑进行了实际体验与对比。以网易严选为例,虽然找到了严选的“轻 App”,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其功能单一、无法回到首页、付款方式受限等局限性。与严选的小程序相比,“轻 App”的功能显得捉襟见肘。
与此安卓阵营的快应用则提供了另一种解决方案。快应用是基于手机硬件平台的新型应用形态,由国内主流手机厂商联合制定标准。其免下载、直接打开就能使用的特点与“轻 App”相似,但快应用在功能上更加丰富,露出场景也更多样化。
从出发点来看,“轻 App”的初衷是为原生App引流,提供部分功能。而小程序与快应用的初衷则是为用户提供更加简便的应用体验。在这方面,“轻 App”显然未能达到用户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