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户,室内外沟通的门户。追溯记忆深处,窗户成为我心中独有的情感符号。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生产力尚待发展。农民们耕作,大多依赖手工劳作,即便有少数家庭拥有骡、马、牛、驴等牲畜助力,但绝大多数仍需人力小推车来运送庄稼。
在那个计划生育尚未实施的时期,家庭中孩子众多是常态。年长的孩子放学后投身于田间劳作,年幼的则留在家中。我那时尚且年幼,作为家中最受宠的小弟,常由哥哥姐姐照顾,但有时也会被独自留在家中。为了安全起见,父母想出了一个临时之策——用一根绳索系于我腰间,另一端则固定在窗户框架上。我常在火炕旁的有限空间内活动,那片方寸之地曾是我童年的避风港。
模糊的记忆中,窗户总是与那段时光紧密相连。那种想要挣脱束缚、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始终在内心翻涌。每当回想起那时的感受,内心总会涌现出一股难以言喻的忧虑,那时的窗户给我留下的印记至今难以消散。
老一辈的村民们常说,房屋的窗户并非随意开设。其数量、大小、朝向及位置都有着严格的传统规定。窗户的选择关乎着家庭的命运。农村的智者们曾言:房屋背后不宜开设窗户,以免对家庭不利。那么,他们为何会有这样的考量呢?
一则源于过去的农村环境封闭,深受思想影响,建房之法受制于古老的风水学理论。在风水学中,房屋被视为藏风聚气的重要场所。窗户的位置和存在方式影响着气的流动和家庭的运势。如明堂后方开设窗户,老人们担忧会造成财气泄漏,影响家庭的财运。他们认为明堂后方应避免开设窗户。
即便在风水学的限制下,农村建房仍有其他诸多讲究。如窗户的朝向不能直对后邻之门或尖角,亦不能直对胡同和道路,否则被视为不吉之兆。为避免这些情况,许多农民选择在房屋后方不设窗户,以求家宅平安。
二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那时的人们素质参差不齐,法律意识淡薄。存在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叫做“听窗户根”。新婚夫妇的隐私常成为一些人茶余饭后的谈资。那些土墙矮房的农村院子,给那些心怀不轨之人提供了便利。房屋的后窗因位置较高且采光良好,常常成为的“隐私隐患”。
三则与安全防范有关。过去的农村多无后墙,为小偷提供了可乘之机。人们往往更注重院门、院墙和屋门的防盗措施,而后窗常被忽视。
房屋后设窗亦有其实用之处。夏日里开启后窗可增加气流流通,降低室温,提高居住舒适度。对于烧柴火做饭的农村家庭来说,后窗有助于烟道的通风,防止烟气逆流和室内烟雾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