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季节的更替,天气的转变,朋友们逐渐迎来了聚会的佳期。在女人们的聚会中,交流与分享成为了最美好的时刻。大家相美,互相交流近况,已然成为了我们交流中的一种常态。
诸如:“你的今日着装,真的是一种靓丽风情的体现”,“看到你瘦了这么多,精神如此之好,真是令人欣慰”,“听说你儿子考上了985名校,真是你家庭之福”等赞美之词,常常在聚会中回荡。
不论是出于社交的礼貌还是内心的欣赏,赞美之言每个人都能轻易地脱口而出。被赞美者的反应却各不相同。有的坦然接受并表示感谢,有的则表现得有些谦虚甚至有些不自在。
赞美他人是一种美好的行为,但为何有时会让人感到尴尬和不适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心理问题。
我习惯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并分析其背后的心理原因。针对内心的自卑感与对外界赞美的反应,我深有体会。
客观地讲,每个人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对于那些只看到自己缺点、忽视自己优点的人,往往容易陷入自卑的情绪中。这样的人即使在现实生活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往往会认为是侥幸或运气,而非自己的真实水平。
自卑的人在面对他人的赞美时,往往难以欣然接受。在我作为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中,常会遇到这样的来访者。
这种自卑感往往与人的成长经历有关。在童年时期,如果一个人很少得到父母或抚养者的认可和肯定,他很可能就会形成较低的自我评价。
比如,在成长过程中经常听到父母说“你怎么这么笨”、“你除了会吃还会干什么”等的人,往往容易深信自己一无是处。长大后,即使听到别人的赞美,内心也往往认为那是虚假的或只是对方的客套话。
有些人因为曾经受过赞美带来的伤害而变得对赞美敏感。比如,曾被甜言蜜语所迷惑、被骗得团团转的人,在听到夸赞时可能会产生警惕之心。
我们的文化传统也深深影响着我们对赞美的态度。谦虚被视为一种美德,因此当受到表扬时,很多人会选择谦虚一番。
过度的谦虚有时却变成了一种对自己能力的否定。有些人会在接受赞美时先自贬一番,或者直接否认自己的成绩。这种做法不仅可能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还可能人际关系的和谐。
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需要学会更加自信地面对赞美。当我们足够自信时,我们看待赞美的眼光就会不同。真正的赞美是发自内心的对于所支持的事物的肯定和认可。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去辨别他人的赞美是否出于善意。大多数的赞美都是真诚的,我们应该学会去接纳它们。接受赞美不仅是对他人好意的认可和接纳,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当我们听到赞美时,不妨大方地表示感谢并欣然接受。这样不仅会让我们更有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还会吸引更多美好的事物和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