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中,如超市、批发商以及采购商等中间环节,对于农产品的筛选与把控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那些外观不佳、新鲜度不够或是农残留超标的农产品,这些环节都会严格把关,基本上不会允许它们进入销售渠道,更不会公然在货架上销售变质的农产品。
这些环节的商贩们经常进期农产品交易,他们对于产品的鉴别能力极佳。他们会拒绝任何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以确保最终摆放在超市货架上的都是新鲜、合格的农产品。这也导致了新鲜农产品的自然损耗相对较大。例如,当农产品刚被收上来时可能是1000公斤,但最终能够上架的只有700公斤甚至更少。这些损耗成本在无形中被分摊到了农产品的最终售价中。
相较之下,农民自营电商在销售自家农产品时,往往缺乏对产品进行理货、分货、挑选级别和分层定价的精准操作。他们可能更注重的是将自家地里的产品尽快销售出去,不分等级,统统视作珍宝。这就意味着他们可能无法有效检测农超标的情况。
这也经常导致他们的产品定价与产品质量之间出现错位。有时候他们会把一等品与二等品混淆销售,或是过度吹嘘自家产品的高品质,用三等品冒充一等品进行销售。这样的做法往往会导致顾客的失望,甚至断绝了回头客的可能性。
对于那些自产自销的农产品电商来说,由于他们过去可能是农民,缺乏对商业流程的深入了解。他们在接到订单后可能会处理得不够及时和高效,这种拖拉的态度常常会令买家感到不满。几次不愉快的购物体验就可能导致口碑下滑,进而影响到他们的业务发展。
扎根农村的这些电商们往往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销售、推广、商品筛选、物流配套等流程。他们可能会错误地认为只要将产品交给快递公司就万事大吉了,而忽略了后续的与服务。农产品上市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时间和品质要求。
果蔬的成熟时间并非像工业生产那样可以精确控制。向顾客解释清楚果蔬的成熟时间对他们来说是一项重要任务。因为许多买家没有农业经验,他们可能会对农产品的处理方式存在误解。
我国农民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对网络经营的概念较为模糊。要他们迅速适应网络时代并熟练掌握电商操作是有一定难度的。最好是鼓励具备网络知识和经验的人们学习电商操作流程并帮助农民利用这一优势。当地和社区应当提供支持和培训来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
对于规模较大的电商企业而言,他们虽然拥有较为完善的购销体系,但仍然需要进行严格的产品筛选与分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产品能够顺利对接城市销售门店或直接面对消费者。否则,一旦出现大范围的产品或变质情况,将会对电商企业的生存带来严峻挑战。
在农产品市场中,产品质量始终是吸引消费者的最重要因素。优质的产品不仅能提升品牌形象,同时也是建立和维护消费者忠诚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