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与判断》的第三部分与第四部分内容,涉及了决策的经典模型与判断偏差的理论。由于内容较为繁杂,今以简化的方式,将重点放在第三部分的决策经典模型上,以便于理解和总结。
一、起源与发展
伯诺利提出的圣彼得堡悖论,经其堂弟的边际效用递减理论解释后,为选择行为理论奠定了基础,进而催生了期望效用理论。这一理论主要由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提出,用于描述理性人在理性决策下的行为表现。
期望效用理论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描述,而是一套理论体系,它为理性决策提供了基本假设。这些假设包括有序性、占优性、相消性、可传递性、连续性、恒定性等。
萨维奇提出的主观期望理论适用于客观概率无法预知或事件发生频率较低的情境。邓肯卢斯则提出了“随机的”选择模型,强调许多选择并无规律可循,纯属随机。
二、决策的经典模型
1.满意原则:西蒙认为人们追求满意而非最优,只能达到满意而无法达到最优。
2.前景理论:由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共同提出,该理论强调人们具有规避风险的倾向,特别是关于价值与效用的定义。其中,价值是从收益和损失的角度定义,而不仅仅是效用。
a.规避损失:人们对于损失的感受往往比获得更加深刻。如商讨和谈判中的禀赋效应,以及面对收益与损失时的风险偏好。
b.问题框架:人们对问题的看法取决于问题框架。比如得失框架和懒惰框架等。
三、决策模型的具体应用
A.二选一采用补偿性原则
a.线性模型:为每一个标准赋予权重,然后进行加权。此模型与人类决策结果非常接近。
b.差异加法模型:与线性模型类似,但侧重于比较差异后加权。此模型更接近人类的决策过程。
c.理想点模型:通过与理想方案对比差异并进行加权比较来做出决策。
B.多个备选方案采用非补偿性策略
a.关联原则:排除预定范围外的备选方案。
b.析取原则:衡量标准的最好属性而非最差属性。
c.词典式策略:按照最重要的标准逐步筛选,再考虑次要标准。
d.逐步淘汰制:逐步淘汰不利的选项,保留有利的选项。
C.优先标准
当两个方案具有相同价值时,应选择在优先标准上更有价值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