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我们常常在食品包装上看到“零反式脂肪酸”或“不含反式脂肪酸”的字样,这背后隐反式脂肪酸在健康领域的不受欢迎。那么,究竟什么是反式脂肪酸?为何食品生产商如此急于与它划清界限呢?
脂肪的构成中,甘油和脂肪酸是基础元素。其中,《营养科学词典》对反式脂肪酸有着明确的定义,即其为含有非共轭反式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与甘油结合的产物。那么,“非共轭”、“反式双键”等术语究竟何意呢?让我们逐步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
脂肪酸是由C、H、O元素构成的化合物,根据其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简单来说,若脂肪酸分子中不含有碳碳双键(即不饱和键),则称为饱和脂肪酸;若含有碳碳双键,则称为不饱和脂肪酸。在不饱和脂肪酸中,反式脂肪酸因独特的分子结构而显得特殊。
反式脂肪酸的分子中,存在至少一个碳碳反式双键。碳碳双键有两种结构形式:顺式和反式。当双键上的两个碳原子所连接的氢原子位于碳链的同一侧时,我们称之为顺式结构;反之,当氢原子位于碳链的两侧时,则为反式结构。
了解这些概念后,大家对反式脂肪酸应该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将更深入地探讨其来源和影响。
(1)天然来源。比如牛羊肉、牛羊乳等反刍动物的脂肪中,含有少量的天然反式脂肪酸。普遍认为,正常摄入量下,它们对人类健康并无危害。但人们常说的有害反式脂肪酸,主要是指人式脂肪酸。
(2)加工植物油。天然植物油几乎不含反式脂肪酸,但在加工精炼过程中,可能会有少量顺式结构的不饱和脂肪酸转变为反式结构。特别是经过氢化处理的植物油,更容易产生反式脂肪酸。
氢化植物油是食品加工中的常用原料。为了增加其稳定性及延长保质期,常采用氢化处理。在此过程中,部分不饱和脂肪酸的碳碳双键会与氢原子发生加成反应。若完全氢化,则只含饱和脂肪酸;若部分氢化,则可能产生反式脂肪酸。
当氢化植物油用于制作人造奶油、植脂末、代可可脂等食品时,消费者需特别关注其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随着工艺的改进,其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已有所降低。
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GB28050-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要求,若食品使用了氢化或部分氢化油脂,必须在营养成分表中标示出反式脂肪酸的含量。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食品未使用氢化植物油,也不代表一定不含反式脂肪酸。日常烹饪中长时间高温油炸、烤制也可能会产生反式脂肪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健康有益,而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则不属于必需脂肪酸。过多摄入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世卫建议限制每日热量摄入中来自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比例。
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关注食品的营养成分表,避免过多摄入含反式脂肪酸的食品。适量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如鱼肉、菜籽油、橄榄油等),并尽量避免高温油炸、长时间加热的烹饪方式。
参考资料:
[左文提及]、[汪文提及]、[王文提及]、[阮文提及]及世卫相关建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