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众多翡翠爱好者而言,选购翡翠时首要面临的难题往往在于其真伪的鉴别。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正规鉴定机构的成为了重要的依据,这有助于确保消费者的权益。
除了真假问题外,还有一个常常被新手爱好者忽视但老手们颇为关注的问题,那就是翡翠的变种现象。
关于这一问题,有经验的行家如三哥在其往期的文章中已详细阐述过。在天然A货翡翠中,尤其是种质较为嫩的翡翠,更容易发生变种。
实际上,导致翡翠变种的原因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可说成:先天不足与后天不良的影响。即翡翠内部的结构与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些翠友对于如何辨别种质嫩的翡翠感到困惑,尤其是对于如何界定“细腻”的种质,常会咨询类似:“哪些翡翠更容易显现为种质嫩呢?”
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某些类型的翡翠因为其内在的特性,的确更容易出现变种。
究其原因,其实是翡翠内部的某些物质经历了变化。这其中涉及了翡翠的形成过程与物质结构的变化。
从结构的角度看,翡翠是在特定的地质作用力下形成的,由硬玉矿物为主体的石质多晶集组成。硬玉作为其主要成分,化学性质相对稳定。
变种并非硬玉本身发生了变化,而是翡翠中其他物质的反应结果。这就像三哥在翡翠行业摸爬滚打十几年,接触了无数翡翠原石后所观察到的那样。
若要谈论哪类翡翠变种的几率更大些,确实存在一些规律可循。
除了种质嫩的翡翠容易变种外,还有两种类型的翡翠也容易出现变种现象:
- 油青翡翠: 其颜色是由于硬玉矿物晶粒间隙或裂隙中充填的含二价铁离子的粘土质物质所致。长期在湖泊或河流底部黑色淤泥中的浸染作用可能使二价铁离子在空气中氧化,进而影响翡翠的颜色变化。
- 白底青翡翠: 在市场上很多白底青翡翠都是新坑料或称为“山料”,它们没有经过自然冲刷搬运过程,导致其结构疏松且较为粗糙。这类的成品在外部影响下可能容易变黄和老化。
即便如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种质嫩的翡翠依然是最容易变种的类型。
谈到翡翠的“种”,即其致密度。种质嫩的翡翠通常颗粒较大、结构疏松,在加工过程中往往需要更多的蜡来修饰表面。这些蜡在空气中容易变黄,从而加速了翡翠的变种过程。
这也再次突显了“种”对于翡翠品质的重要性。俗话说得好,“内行看种外行看色”。选择优质的翡翠需要在种与色的双重条件下权衡考虑。而种质不佳的翡翠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