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生活的纷扰中,李庆友,一位质朴的匠人,将他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巧妙地融汇在了他所钟爱的“海燕”玩具之中。他没有踏入学堂的机会,然而他却用自己的双手,演绎了一段别样的手艺传承。他说,自从有了孩子后,他便开始了这种玩具的制作。
追溯起“海燕”玩具的创作初衷,李庆友的记忆被轻轻开启。他描述,早年集市上他所见到的“海燕”令他心动不已,结合他的奇思妙想,决定亲自动手尝试制作。无需繁复的教育背景,凭借对事物的探索和热爱,不久后,他已能制作出形态逼真的“海燕”。
那个时代,正值六、七十年代公社时期,虽然工作辛劳,但他总想着如何能够多挣一些钱,改善妻儿的生活。随后他的眼中逐渐闪过一抹明亮的决心,当他听说可以通过庙会和集市出售自己的手工作品时,孩子五六岁的记忆,就在心中播下了新的种子。
李庆友所制作的“海燕”,早已超越了玩具的范畴。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背景下,玩具的种类并不像现在这样繁多。为了充实孩子的游戏世界,他的玩具创造主要采用了随手可得的废弃物品如报纸、泥土、石块和树枝等。这份“海燕”的每一根“羽毛”,每一个线条都是李庆友心血和技术的体现。
他使用废旧报纸或厚牛皮纸作为基础材料,通过涂上鲜艳的色彩、剪裁和折叠等工序制作而成。一个看似简单的玩具背后,却隐藏着近30道复杂的制作流程。从竹签的挑选到报纸的粘合、再到铁片的剪裁和尼龙绳的穿线等每一步都凝结了李庆友的智慧和努力。
每当他带着亲手制作的“海燕”在庙会或集市上出现时,总是能够迅速吸引人们的目光。“不用油、不用电”,风吹下即可自动转动发出声响,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和购买,“吱吱吱”的声音也成为了李庆友摊位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尽管岁月流转,他的四个孩子也曾经参与过这个玩具的制作过程。然而由于利润微薄,他们最终选择了放弃。然而李庆友依然坚守着这份传统的手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份传统得以延续。每当他在工作台上为人们展现这项工艺时,仿佛将记忆拉回到了他忙碌又充实的工作日常和充实的心路历程。
尽管现在市场上的儿童玩具琳琅满目,“海燕”或许不再像过去那样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但李庆友的坚持与执着却成为了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与致敬。即使在繁杂的社会里,也依旧有这样的手艺人坚持传承着自己的技艺和记忆。让我们对李庆友及其对传统文化的坚持心存敬意与感激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