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与尊重,激发其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热情。
2. 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学习如何通过比喻使描述更加生动形象。
3. 掌握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理解大自然中各种“文字”的种类和含义。
4. 学会并运用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了解重点和难点。并在此基础上,概括物候学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一、基础知识
1. 字词积累:请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字词及注音略)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需通读全文两遍,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问题及答案略)
三、课程内容解析
(一)第一部分:
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进行描述。
描述了劳动如何根据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来安排农事,以及物候与气候的关系。
(二)第二部分:
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在于其简便易行,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举北京的物候记录为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三)第三部分: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这些因素按影响程度大小排列,有条理地进行了说明。
通过举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的例子来说明纬度和经度对物候现象的影响。
同时介绍了“逆温层”的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四、深化理解与拓展
(四)第四部分: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还在于对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有参考价值。同时也可以利用物候知识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以及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对于我国山区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具有重要意义。
五、实践与应用
(一)收集农谚并解释其中的物候知识。
(农谚及解释略)
(二)理解并运用诗歌中的物候知识。
以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为例,讨论其中的物候现象和高度差异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六、课堂练习
(问题及答案解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