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文学一隅
回忆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
望秋色,落叶金黄遍地舞,随微风翻飞,仿佛时光流转,清晨空气略带微凉。的情感,如同刻在时光石上的印记,难以忘怀。而伤害则如沙滩上的痕迹,随着秋潮的涌动,逐渐消逝。或许正是秋的熏陶,草木间的生机不再那么充沛,经过酷暑的历练,呈现出一片干净与清爽。
读书时,我钟爱于秋日重温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那份意蕴深长、难以言喻的感动与乐趣,带着一份超脱尘世的纯真。悲秋、颂秋、之情以及秋的文化底蕴,都在这部作品中得以体现。随着岁月的增长,我读到了一个江南才子的颓废与北国的悠闲,他的多情与感伤,常使我沉浸在秋的世界里。
秋声、秋味、秋的意趣……夜深人静之时,我怀念起郁达夫的故事,想象着他寄宿在北京兄长家中,虽在北大教授统计学,却非其所爱,每月领取微薄的报酬。他的人生虽如“秋凉”步入,但却能在这样的季节中找寻到春天的意趣,助济文学青年,成就一代大家。郁达夫的秋天,展现了他内心的乐观与开朗。
秋日里的人们,脸上洋溢着亲切的问候与交流。如同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所写:“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好友们高谈阔论,笑颜如秋菊般绽放。唐时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描述了倾听知己心声的场景:“不知秋思落谁家。”旧时秋日,书信频繁,研磨写信,互道秋安。
《晋书·文苑》中张翰的故事让我忆起家乡的美食。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与莼菜,肥美诱人。我与好兄弟共享鲈鱼炖豆腐,鱼煎至两面金黄,加入香料炖煮,汤色乳白,内酯豆腐绵软,无需佐料已是色香味俱全。那鲜嫩的鱼肉、细密的肉质、清新的口感,令人陶醉。
汉朝窦玄妻的《古怨歌》中写道:“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每逢秋季,我常与亲朋好友“啃秋”、“贴秋膘”。秋日里满是美味,一起贴秋膘的或是亲人便是至交好友。即便远隔重洋,我们也会通过微信、QQ互问秋安。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里,我们的情谊如同飞鸽传书般深厚。
或许是因为出生在九月末的缘故,我亦染上悲秋的情愫,陷入一种莫名的迷惘。小感冒、偶尔的胃痛虽是常见,但在这个季节里却显得格外惹人注意。我最喜欢的仍是秋天,想起那些或美好或忧伤的过往。曾经的心动、甜蜜与辛酸、不知所措的惊慌、低头回首间的害羞……如今回忆起来依旧五味杂陈、感慨万千。
愿我们在这个秋天里相濡以沫、切勿相忘。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编审:蓝运良
◎终审:魏礼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