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则将核心价值观作为法律解释和适用的重要准则,将之融入整部法律的核心与灵魂。此举充分体现了元素,彰显了智慧,既是对当前社会需求的回应,也为人类社会贡献了法系的智慧。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我国已经步入全民参与的商事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民事主体也可以追求营利活动,每个人都能像商人一样生活。为了顺应这一时代潮流,民法总则在条款设计上依托于民商法的基础,整体呈现出民法商法化的趋势。从商法的视角解读民法总则,探索其中的商法元素显得尤为重要。
商法基本原则
民法总则中,从第四条至第九条明确了基本原则,包括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合法以及绿色原则。这些原则为民事主体开展民事活动提供了准则,同时也统领了整个民法总则。虽然商法与民法有许多共通之处,但商法的基本原则作为其价值基础,反映了商事活动的独特性质和价值取向。
以公平原则为例,商法注重效率但并非忽视公平。在商事活动中,主体常通过提高交易效率、简化交易程序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商事纠纷的处理中,应谨慎应用公平原则,以保护交易安全为核心,实现商事交易的动态特性和静态要求的统一。
商法渊源与法律解释
关于商法的渊源,民法总则第十条提到了法律和习惯。在商法领域,特别是保险、银行、证券等特殊商事领域,商事法律与行规相互交融。在立法层面,各监管机构的规章大量存在;在实践层面,行规已深入影响到商事活动的方方面面。在广义上理解法律作为商法渊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将习惯纳入法律渊源中,为司法裁判提供了开放性的调整方式。这种做法改变了过去否定商事习惯的常态,实现了法律规定与司法裁判的协调统一。商事习惯是商事活动自律性的体现,是商人在长期交易中形成的规范,是意思的结果。其适用可以填补法律漏洞,有效应对复杂的商事实情和行为运作现实。
法人分类与营利性
在民法总则的法人章节中,打破了传统的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的二分法。以是否以营利为目的为视角,将法人分为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和特别法人。这一改变强调了营利行为的重要性,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通过鼓励更多的人从事经营活动,创造社会财富,满足了商事社会的实际需求。
商事代理与民事代理的区别
虽然民法总则的第七章“代理”部分沿袭了民法通则的一些规定,但主要仍是围绕民事代理模式展开。这并未充分体现商事代理的特殊性。民事代理多为单一性代理,而商事代理常为连续、职业的营业性代理。在日益商业化的社会中,商事代理和传统民事代理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
民法总则对于商事代理的规定尚显不足。为适应商事社会的需求,应进一步明确商事代理的特性和规定。例如,商事代理追求利益最大化,形式灵活,可包括隐名代理和间接代理等。因商事代理人的注意义务较多且代理指向营利性,因此商事代理应是有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