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云纱知多少——薯莨篇
薯莨,这种原本作为材的植物,在古人的智慧与实践中,不仅拥有了活血、补血、收敛固涩的用价值,更成为了一种染色材料,为布料上色带来了独特的美感。
中文名:薯莨
别名:山猪薯、山羊头、朱砂莲(湖南)、茹榔、金花果、红孩儿等。
学 名:Dioscorea cirrhosa Lour.
科属名:薯蓣科薯蓣属。
植物形态描述:多年生粗壮藤本,其块茎呈圆柱形或块状,形态多样。表面颜色为棕黑色,内部为红色,干燥后变为铁锈色。茎的基部有弯刺,向上则逐渐稀疏。
在古代文献中,如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和唐朝苏敬等人编著的《新修本草》,均有对薯莨的详细记载,尤其是其在染色方面的应用。明清时期,珠三角的渔民发现了薯莨染色的独特之处,并将其运用于渔网及衣物染色。
作为香云纱制作的重要原料,薯莨的根茎经过处理后,可以得到一种偏红的液体,其中含有的单宁成分具有粘稠的质地。工人们将其用于纱绸的染色,通过多次浸染和覆盖涂抹河涌泥的处理,最终得到面黑里黄、油光闪烁的香云纱。
香云纱不仅具有独特的外观,更含有所需的18种氨基酸,其纤维细滑,吸湿透气,能保护皮肤下血管的弹性,延缓皮肤衰老。香云纱还具有多种天然生态保健功能,如防烧伤、防敏感、防霉、除菌、除臭、防紫外线等。香云纱历来是高档衣物的象征。
在影视和文学作品中,香云纱也常被提及。如在《延禧攻略》中,虽然人们赞叹剧中的“莫兰迪色系”,却鲜少知道这背后的精美是由香云纱承载的。《风声》中的周迅,《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张爱玲笔下人物,以及宋庆龄钟爱的香云纱旗袍等,都展现了香云纱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