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南风带来了红艳如玛瑙的荔枝,它们的果形宛如玉盘装盛。圆润鲜红的身形携带着南方的清露与生机,越过千山万水来到我们的身边。
荔枝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岭南的热带雨林,自战国时期便开始被人工栽培,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汉朝之后,这种鲜美佳果开始从岭南地区扩展至中原,并成为皇室珍品。传说南越王赵佗曾以鲛鱼和荔枝献给汉高祖,以示祝贺。荔枝树在汉朝时被移植至中原的皇家园林,象征着皇家的尊贵与荣耀。
自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提及“离支”,到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描绘其鲜美易变的特性,荔枝在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的描绘。因其离开枝干后色泽、香气、味道都迅速变化,故得名“离枝”。其珍贵与独特,自古以来便备受文人墨客的赞颂。
在古代,由于保鲜技术的限制,新鲜的荔枝难以远途运输。王公贵族们常需快马加鞭,以最快的速度将荔枝送至目的地以享受其鲜美。而在没有这样的条件时,最好的办法就是亲自前往产地品尝。唐代文人墨客们常以荔枝为题,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白居易在忠州时对当地荔枝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苏轼被贬惠州后,首次品尝到荔枝便为之倾倒,创作了多篇赞美荔枝的诗作。他们的诗篇不仅展现了荔枝的美味,也反映了文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在画坛上,荔枝同样有着独特的地位。如宋代赵大亨的《荔院闲眠图》,虽历经千年,仍珍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画中精妙地展现了荔枝树的姿态和荔枝的色彩,彰显了画家的卓越技艺。晚清大师吴俊卿所绘的荔枝图扇面,以及齐白石的荔枝图,都成为了艺术史上的佳作。
如今的我们幸运地生活在一个交通便利的时代,飞机与高铁让天涯海角变得近在咫尺。我们可以轻松地品尝到这份天然的美味。尽管荔枝美味无比,我们仍需注意不要贪多,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要注重健康。
《荔院闲眠图》——赵大亨(宋)
“画中果味之首当属荔枝。”荔枝入画始于唐代,虽白居易的画作已失传,但宋代的赵大亨为我们留下了这幅珍贵的《荔院闲眠图》,让人领略到荔枝的独特魅力。
《荔枝图扇页》——吴俊卿(清)
此扇页为晚清大师吴俊卿所绘,素白扇面上的一丛荔枝鲜嫩欲滴,层次丰富且立体感十足。枝叶的草篆笔法显现出书法中的气韵生动之美。
《荔枝图》——齐白石
齐白石大师曾多次描绘荔枝的形态与神韵。他的画作中藤篮里的熟透的荔枝不仅颜色鲜艳夺目,还透露出生活的活泼气息。其画作与题词均充分体现了大师对自然与生活深深的理解与热爱。
“好味天然不须夸,遥寄天涯情更佳。”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能品味到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