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一座弥漫着“老友情怀”的都市,其独特的美食——老友粉,已然成为这座城市的味蕾名片。酸、辣、咸、香,交织其中,老友粉不仅是一道佳肴,更是一份南宁人独有的情感印记。
南宁作为南方的一座城市,主食文化以大米为主导。除了日常的米饭,当地人还将大米精炼成米浆,再转化为细腻的米粉。这变幻莫测的食材转换方式,而在众多米粉之中,最具有南宁特色的无疑是老友粉。
关于老友粉的起源,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晚清时期,一位厨师为一位患风寒食欲不振的老友烹制了一碗粉。他巧妙地加入了酸笋、辣椒、豆豉和蒜末进行爆炒,再配以酸酸的汤汁,意外地创造出了这道酸辣可口的佳肴。这位老友在享用后出了一身汗,竟奇迹般地治愈了风寒。老友感激不已,赠予餐馆“老友常来”的牌匾,于是老友粉便因此得名,并逐渐发展成为南宁乃至海内外的美食佳话。
一碗正宗的老友粉,对原料的挑选要求极高。尽管酸与辣似乎背离了南宁传统的清淡口味,但这种突破却意外地拓宽了南宁人的味觉领域。经过百年的传承与发展,老友粉已然成为南宁小吃的代表,也是许多南宁人日常的期待。
在老友粉的独特风味中,豆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古称“幽菽”,有着微微的辛涩和浓郁的浆香。这种醇厚的味道隐于酸辣之后,成为了“老友味道”的基石。
而酸脆可口的酸笋则是老友粉不可或缺的配料。如果说优质的酸笋和豆豉奠定了老友粉的基本风味,那么煮粉师傅的手艺则是决定一碗老友粉是否正宗的关键因素。
将酸笋、酸辣椒和豆豉在热锅中爆炒出香味,再放入肉片继续翻炒,这看似简单的步骤却因师傅们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无论是在繁忙的街头巷尾,还是在酒店和排档的菜单上,老友粉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老友粉的传统制作工艺受到了外来饮食文化的冲击,逐渐走向衰落。曾经深受南宁人喜爱的老友粉如今已退居二线。为了保护这份具有文化底蕴的老友粉,南宁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2008年,老友粉被列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重点保护。随后,2010年南宁市建立了第一个饮食类传统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南宁老友粉(面)传承基地。在传统文化活动中,老友粉的身影随处可见。这些举措不仅恢复了老友粉的声誉,也提高了市民对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