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商品定价策略是超市经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正常经营的超市,商品定价会依据一定的加价率,通常为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三十左右。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固定的程序已不再是唯一的定价依据。在此基础之上,超市需对市场和竞争对手进行调研,依据对手及市场情况对价格进行适时修正。
超市商品价格策略多种多样,包括正常策略导向、竞争导向、市场差异化导向等。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超市可以以正常策略为主,同时辅助其他定价策略,以保持良好的市场竞争地位。
商品定价的关键在于定价策略和定价标准的把握。要明确各类商品的毛利贡献度。这涉及到品类及商品的销售占比和毛利率。对于敏感度高的品类或单品,定价策略更倾向于竞争性定价,而对于差异化和低敏感度的商品,可采取高毛利定价策略。
品类商品的功能性角色也是定价策略中的重要一环。包括形象商品、销量商品和效益商品等不同角色,对采购在制定不同品类和商品的定价策略中起到关键作用。
品类及商品的敏感度也是制定价格策略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不同品类及商品的敏感度不同,需根据其在市场占有率、品牌影响力及生命周期等因素综合判断。例如,民生类商品顾客对价格的敏感度较高,而一些品牌的主打单品在市场占有率高时,其价格敏感度也会相应提高。
在具体的定价过程中,还需要遵循一定的定价流程和标准。如与供应商谈判获取最优采购价格,进行市场价格调查,设定门店不同组群的价格等。尾数定价原则也是商品定价中的一种常用策略,通过巧妙的尾数设置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对于不同类型的超市,定价策略和标准也会有所不同。例如,食品类快消品的定价权多由供应商掌握,而自有产品的加价则会在一定范围内。非食品类杂货的定价则更为灵活,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销售策略进行灵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