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感力的人有什么特点_钝感力强的人笨吗

2025-01-2620:39:55经营策略0

每一次班课程的交流中,我常听到学员们提出各种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了一个共性现象: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自认为他们需要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然而在我看来,问题可能不在于管理知识的不足,而在于过度忧虑和可能存在的过度管理倾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或许需要培养一种管理的“钝感力”。

》》》那么,什么是钝感力呢?

钝感力这一概念,源自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同名书籍,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在人际关系中,钝感力显得尤为重要。当朋友间出现意见分歧,或恋人、夫妻间产生矛盾时,不应因琐碎小事而长期郁郁寡欢,而应保持积极、开朗且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实际上,这种钝感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也同样重要于生活和企业管理。

书中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位老太太总是穿着与时代不符的艳丽服饰。尽管如此,他人总是以赞美的方式回避直接指出其不合适之处。这种接近讽刺的赞美,老太太却未能察觉。她所展现的,便是对讽刺言辞的钝感。她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受外界眼光影响,自信地生活在纷繁世界中,享受着由钝感带来的快乐和坚强。这是一种大智慧,是发现生活美好的关键。

》》》那么在管理中如何体现钝感力呢?

一、效果重于道理

在NLP教练技术的学习中,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效果比道理更重要。”道理多基于过去的经验判断,而效果则关乎未来目标的实现。对效果的清晰定义和追求,比单纯认同某个理念更为重要。例如,对于孩子教育的目标,通常是培养其自信心。偏离这一效果,就背离了我们的初衷。效果的设定如同导航的目的地,明确了方向,我们才能知道如何前行和调整。

将这一理念延伸至管理领域,管理的效果通常体现在两个方面:效率和效能。以流程和制度为核心,提升企业利润是效率的体现;而以人为中心,提升团队士气和凝聚力则是效能的体现。明确这两点,有助于我们判断管理动作的必要性。

二、发挥“不强求”的智慧

只有弱者才会逞强,而强者懂得示弱。钝感力也体现在管理者的自我定位上。许多管理者不愿承认自己的不懂之处,但不懂装懂的后果往往是员工不愿提供帮助。这导致项目难以集思广益、独木难支。在微信上有一句话:只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插上翅膀飞翔;而那些自认为是龙凤的人,在风停时才发现自己也是普通的一员。承认和运用“不强求”的智慧是一种伟大的管理力量。它不仅是一种培养下属的机会,还让下属懂得担当和责任。

三、运用“三板斧”思维

在管理中,我们需要学会合理分配资源和注意力。基层管理者需关注、团队建设和结果达成;中层管理者需懂得战略、资源最佳配置和产品服务;高层管理者则需定策略、造土壤和选人用人。凡事只抓关键三点,其他则可运用钝感力。管理者无需事必躬亲、求全责备。有时不妨表现得稍显“糊涂”,做一个管理上的“麦兜”,以笨制胜。

微信搜索:“老张说”,关注我们——互联网时代最有温度的管理公众号!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