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小陈茶事
《1》
时常漫步于热闹却不失浮夸的直播间。
这里的气氛,确实很热烈。
若以演技来衡量,比许多国产剧更为真实。
曾经在课本上学习过,浮夸是一种修辞手法。
李诗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充满了想象的夸张。
但那种夸张,有浪漫,有诗意。
与之相比,茶界的浮夸派,就显得差强人意了。
每当直播间气氛达到,商品瞬间售罄,场面看似热闹非凡。
店里的实际销量,却并不如表面数据那般亮眼。
漂亮的销售数字,究竟有何意义呢?
有的直播间宣称一晚上能卖出过万份茶叶,销售额高达百万。
然而阳学的真谛,却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一味追求销售数字的膨胀,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把戏。
在直播间转悠一圈,渐渐发现一个规律:浮夸之风无处不在。
无论是价格、宣传语,还是销量,都充满了浮夸的成分。
甚至连卖茶的话语术,也离不开夸张的修饰。
有时他们还扮演起工艺创新者的角色,将制茶过程也加以浮夸化。
看完这一出出浮夸的大戏,低头细思,才发现一切都是那么的不真实。
《2》
"科技恒温发酵红茶,每款发酵足足48小时"
这样的宣传听起来很专业,似乎很有技术含量。
(李麻花歪评:突然想吃酸奶了,这恒温发酵的宣传,让我想起了酸奶机的广告。)
回归正题,大家都知道红茶是发酵茶。
红茶的发酵过程并不是简单地发酵48小时那么简单。
茶叶的发酵本质是多酚类氧化酶的酶促氧化。
红茶的发酵过程中,细胞壁破损后,氧化酶会促使多酚类物质发生氧化转变。
不同的天气、温度、茶叶的老嫩程度都会影响发酵的过程和效果。
一概而论地宣称发酵48小时是不准确的。
这就像厨师不能单纯地依靠时间来决定鱼是否蒸熟一样。
做茶同样需要看茶做茶,看天做茶。
《3》
"延长萎凋时间,白茶口感更甘甜?”
白茶的制作工艺相对朴素,没有复杂的杀青过程,主要目的是保留其天然原味。
有人认为做白茶没有技术门槛,随便什么人都能做好。
甚至有人觉得白茶太素、太简,想要通过延长萎凋时间等方式来改变其口感。
白茶的品质并不取决于萎凋时间的长短。
产区环境、制茶工艺、老师的经验都是决定白茶品质的关键因素。
单独将萎凋时间拎出来作为宣传卖点,是外行之举。
《4》
"挑战高难度焙茶,十道焙火,十焙成金"
看到这样的宣传语,不禁让人觉得太过时了。
岩茶的品质并不取决于焙火次数多少。山场环境、做青效果以及焙火技术才是决定岩茶品质的关键。
盲目的多次焙火并不能带来更好的效果。正常的焙火过程应该控制次数和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