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探讨:人类信息处理模型的核心部分
一、感官缺失的影响
1. 当人失去了感觉和知觉,将会如何?
1.1 感觉剥夺实验探究
在36至72小时的时间范围内,参与者可能会出现幻觉、注意力散漫和智力减退等状况。这一实验结果揭示了,在近乎无感的状态下,人的注意、记忆和思维等心理功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出现异常心理活动如幻觉。
1.2 感觉与知觉的重要性
通过感觉剥夺实验,我们认识到感觉和知觉是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和认知过程的关键环节。它们对于维持正常的心理活动至关重要,是所有心理活动的基石。
二、感觉的深入解读
2.1 感觉的定义及意义
(1) 感觉的多样性,如视觉和触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 感觉的作用,包括提供内外环境信息、保证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以及作为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3) 个体差异在感觉中的体现,如视力差异(近视、远视、色盲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差异。
2.2 感觉的分类与形成
(1) 感觉的形成过程:发现(感受器)、传递(传导通路)和分析(大脑皮层)。
(2) 具体感觉类型详解
- 视觉:由特定波长的光刺激视网膜产生。
- 听觉:由声波作用于耳蜗的毛细胞转换而成。
- 味觉与嗅觉:相互关联,受损会影响另一方。味觉由溶解于液体的化学物质引发,基本味觉有甜、酸、苦、咸四种。
- 肤觉:包括痛觉、触觉、压觉、温度觉,其中痛觉是机体的“报警系统”。
- 动觉:反映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和位置。
- 平衡觉:反映和头部的位置及运动状态。
- 内脏感觉:对机体内部器官状态的感知。
2.3 感觉的规律与现象
(1) 感觉后像:刺激停止后,感觉暂时保留。
(2) 感觉适应:由于持续的刺激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如视觉的暗适应和明适应。
(3)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4) 感觉的相互作用: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