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计划准备流程详解
在开始编制生产排程,特别是《周计划》时,生产计划员需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以下是这些准备工作的详细步骤:
一、更新本期生产排程数据
这是基础中的基础。将本期《周计划》内已完成的订单生产数据更新至最新状态,确保剩余未完成的数据成为下期生产排程的依据。主要依据生产日报表及ERP导出资料,确保在排程前与相关人员沟通,尽可能输入完整资料。
为确保数据及其他相关事宜的准确性,建议在排新排程、更新生产数据前,与生产及相关部门进行会议,或利用原有的生产协调会议。
二、输入本期新订单信息
本期新订单可能自上期《周计划》发布后已逐步录入,也可能在本周计划发布前的固定日期输入。录入方式可能是手工输入,也可能是从ERP系统导出。特别要注意的是,若从系统导出,需仔细操作,避免出错。如有疑问,及时与业务部门沟通解决。
三、再次确认新输入订单物料状况
对于新输入的订单,虽然物控在订单评审时已回复交期,但生产计划员仍需再次确认物料状况。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通知仓管员确认物料是否已入库,以估算订单的物料到货时间。并将相关订单的物料信息准确、精练地标注在《周计划》订单相关栏目内。
四、分析上期未完成订单原因及本期安排
上期未完成订单的原因可能涉及多个方面:
1. 计划内的分批完成策略:为减少公司资金、库容及生产压力,按客户要求分批完成订单。
2. 物料延期:订单物料不能按时到位,需根据物料情况分批生产。这种情况需与客户协商,确定新的交货方式。
3. 生产及品质异常:包括操作不当、各工序产量不达标、生产品质问题及机器设备故障等导致的进度落后。这种情况需在排程前协调生产、业务等部门,解决问题,确保再次交期的准确性。
4. 计划及管理错误:如产能标准设定错误、订单规格资料写错、生产部门安排错误等导致的计划未能如期完成。需由计划员及管理层进行反思和纠正。
五、确保新产品标准产能到位
产品的产能标准是计划员进行生产排程的重要依据。老产品已有产能标准,而新产品需由企业的工程部门/IE人员测定并颁布产能标准。计划员需拿到此标准,才能进行生产计划的核算和安排。
对于订单,要特别注意入库时间和交付客户时间的关联性。不合理的交期需公司内部消化,通过加班、加人等方式满足承诺。工程部/IE需及时颁布新产品产能标准,计划员在下次排程时予以调整。
六、确保新产品生产相关资料齐全
包括《BOM》(物料清单)、《SOP》(标准操作流程)、图纸资料、检验标准的制作、审核和颁布等。还需确保机器设备、模具/治具/工具/场地等生产相关工具的准备情况。这些都是计划员的职责范围,计划员需及时了解并追踪这些情况的进展。
当以上所有准备工作完成后,生产计划员便可开始编排新的《周计划》。在编排过程中,要保持一气呵成,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使《周计划》更具指导性和权威性。完成后,即可送领导审批并发布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