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闲聊中,我与本地几家汽车维修店的老板熟识,不时也会前去探访,聊聊市场的风云变幻和经营的现状。
老板们所呈现的态度,似乎市场的波涛汹涌对他们并无太大影响,他们依然保持着一种从容不迫的经营方式,用一词语来形容——佛系。
尽管官方数据显示电动汽车的渗透率已接近半数,但传统的汽车维修业务依然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以我居住的老小区为例,观察发现油车的保有量仍占七成左右,足以支撑这些老店的经营。如今,大家在财务上谨慎,对于电动汽车这类高价值、快速迭代的消费,理性消费成为必然。
汽修店的老板们反映,现在偶尔会有几台电动汽车进店需要维修,但大多都是添加玻璃水或处理小磕小碰等简单问题。涉及到车辆外饰件的维修他们还能应对,但内部的三电系统养护则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很多产品都实行了三电终身质保,且在销售时明确规定必须到指定店铺进行维修,这无疑限制了他们拓展业务的可能性。
汽修店老板们并未透露更多隐秘的困境。事实上,新能源厂商的售后自营模式已经转变,不再依赖传统的4S店体系,这实际上切断了汽修店的财路。他们在实际经营中发现,不仅采购件没有价格优势,而且渠道也难以像油车时代那样轻松获取。这使得许多老板对于业务拓展失去了动力。
我自己对于汽车的维修保养也有一定的了解。我的油车并未在4S店进行保养,而是选择在熟悉的街边店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了解了他们的经营逻辑。一部分利润来自于易耗通用件的差价,如机油、轮胎、防冻液等。这些店铺通常会有较大的存货,并在本地汽配市场方便地调货。而对于特殊的维修需求,如机械件、油漆、钣金、三滤等专属配件,则需要进行单独采购。像我这样的车主,虽然不多,但服务好这部分用户短则五年,长则十年是没有问题的。
对于汽修店想要切入新能源市场却感到无从下手的情况。从上游零部件采购到下游配套养护,他们都无法让用户感到放心满意。电动汽车的很多部件集成度很高,尤其是三电系统,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技师面对拆解车壳可能会感到茫然。传统的燃油车维修知识在这里基本上派不上用场了,尤其是现在流行的大压铸技术,许多零部件都整合到一个模块下,一旦产品出现问题,通常需要厂家整体更换,街边店难以插手。
在社交媒体上,网友们也对这一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新能源汽车是未来趋势,但目前修理燃油车还能保证收入;也有人提到修理电车需要高低压认证;还有人对过去的老师傅是否能适应新的修理技术表示担忧;也有人预测未来汽车行业的变革和洗牌趋势等。
当前汽修业的发展已无法跟上新能源行业的发展速度。在短短的四五年时间里,新能源的渗透率就达到了半数左右。要知道在过去的30年里,燃油车市场才培养出了如此多的汽修人才和专业的店面。时代确实变了。
众多在油车时代过得风生水起的修理店依然占据着一定市场份额;然而面对新能源市场这块诱人的蛋糕却显得束手无策甚至有些捉襟见肘。即使是洗新能源汽车也需要格外小心谨慎。我在听闻这些后只是默默微笑——时代确实已经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