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科技巨头前行的脚步渐渐放缓。
出品丨数科社
去年,快手度过其十岁的重要时刻。
自2011年起踏浪移动互联网时代,快手从一个娱乐自乐的工具软件成长为大众共享生活的大舞台,映射着普通人的转变至巨头的传奇故事。
直到抖音的出现,故事的潮汐骤然上涨,快手从独占鳌头的自我陶醉中惊觉,随即与其展开一场持久的拉锯对决。
为了应对挑战,“K3战役”打响,快手致力于抢夺广告营收的制高点,同时在游戏、直播、电商等赛道寻求突破,追逐海外TikTok的脚步。随着抖音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快手的步伐逐渐显得激进,随之而来的是架构的频繁变动与业务重心的调整。
“流血上市”后,快手的疲态显露无遗——股价走低、市值腰斩、日活用户增长也逐渐被抖音甩在身后。这表明在二级市场,快手未能给投资者带来更多想象空间;而日活增长的失速则意味着它未能让非核心用户找到使用快手的理由。
最近,快手的架构再次经历调整。曾被视为快手灵魂人物的商业化部门负责人马宏彬被调任至国际化事业部,引发外界对快手下一步动作的猜测。
从最近发布的二季报中,或许能窥见一些端倪。
01 止战止伤
近日,快手发布了2022年二季度及中期财报。
财报显示,快手本季度营收达到217,同比增长13.4%,但净亏损为31.8。调整后的净亏损为13.1,较上季度减少24.1。经调整净亏损率为6%。
在用户生态方面,二季度平均日活(DAU)同比增长18.5%至3.47亿;平均月活(MAU)同比增长至5.87亿。尽管总流量同比增长38.7%,但快手的整体运营状况仍需引起关注。
值得关注的是,快手的国内业务已经开始看到盈利的希望。二季度,快手国内业务实现单季盈利,经营利润超过9300万元,提前完成在国内经营利润层面的转正目标。二季度经调整EBITDA转正,也是自2020年第四季度以来首次恢复正值。
这证明了快手商业模式的韧性和可持续性,以及其优化成本结构、提高运营效率的策略取得的成果。
在过去的几年里,快手为了增长不遗余力地投入资金。从2019年的“K3战役”起,就走上了一条疯狂烧钱的不归路。在今年《财富》公布的500强亏损公司榜单中,快手的累计亏损数额令人。虽然这只是纸面上的亏损,但调整后,其净亏损仍在不断扩大。
自今年一季度起,快手开始关注业绩健康度,将过去高居不下的营销开支降至可控制范围,业绩立刻呈现止损态势。国内业务在二季度实现盈利,尽管距离整体盈利还有一定距离,但这已是其走向健康发展的重要一步。
快手的二季报中还透露了海外业务的更多信息。去年底,快手将海外市场拓展列为“核心战略之一”,并首次在财报中加入了海外业绩的公布。从报表中可以看出,快手海外业务已经能为公司贡献一部分收入。
海外业务的减亏幅度显著,这得益于销售成本的大幅缩减。比如,快手海外业务的营销开支已经从去年同期的67.2大幅缩减至36。不难猜测这与其海外短视频产品Zynn的关闭有直接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快手的“突破性表现”引起了业界的关注,但其用户生态正面临着另一个瓶颈。
02 下沉围困
在县城的购物广场附近天桥下,有两位年轻人正在做地推拉新项目。
他们通过免费送礼品的方式吸引路人下载并使用快手极速版APP。按照平台的奖励标准,拉新、留存和业绩累计都有相应的奖励,最高可达到每位新用户约35元。尽管这并非是快手的官方行动,但地推项目的利润仍受平台拉新奖励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