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之古俗:寿衣的渊源与仪式
保定之地,古风犹存。其中一习俗,关乎人生离世后的仪式,即洗净遗体并为其着上新衣——寿衣。此传统背后,蕴藏了深厚的历史与文化。
昔日满清之下,为避免穿着旧时服饰而招致祸端,遂在逝后遵循“生变死不变”的原则,满族装束,换上祖辈传承的服装。此种做法沿袭三百余年,寿衣便逐渐演变成为明服与特定习俗的结合。
在保定,孝顺的儿女们还会在长辈健在时,预先为他们准备寿衣。这不仅是对长辈的尊重,更是寄托了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寿衣铺这一古老的行当便应运而生,代代相传。
如今的保定,寿衣铺不仅遍布老街区,就连医院附近也能见到它们的身影。这些店铺不仅仅是制作和销售寿衣的地方,更承载了丧葬文化的重要一环。
寿衣的种类繁多,包括衾、裹尸的包被、寿衣、寿帽、寿鞋、寿袜以及寿枕等。每一件都精心制作,绣有花卉、虫鱼、寿星等吉祥图案,寓意着吉祥与祝福。在制作过程中,还有许多禁忌和讲究,如不使用皮毛和绸缎,以绢棉为主,意寓“眷恋”与“缅怀”。
在寿衣的选择上,还有着奇数与年龄的对应关系。年龄越大的人所穿的件数越多,表示其有福有寿。颜色上也多有讲究,男女外衣的颜色各异。且无论是内外衣还是帽子上,都不使用纽扣而以布带代替,意寓着后继有人。
“一口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当人离世后,穿什么已经不再重要。但这些流传下来的习俗却蕴含了生者对逝者的敬仰、祝福与希冀。正是这些习俗让生者有了追求完美、创造生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