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之中潜藏重大机遇于大宗交易
近期,停牌逾半年的格力电器复牌后带来了积极的市场反应,经历两个涨停板,但在其后出现了大宗交易,未能守住第三个涨停,之后出现了股价的下跌。尽管如此,大宗交易之中实则潜藏着获利的机会。现在,让我们详细解析这一机会,并分享两个重要观点。
解析大宗交易的内涵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一获利机会,我们首先需明白何为大宗交易。
简单来说,大宗交易是当投资者需要售卖的股票数量巨大时,为避免对股价造成过大冲击,他们会在场外约定价格,由大户一次性买进。这种交易通常单笔买卖申报数量达30万股或交易金额超过200万元币。
那么,大宗交易对大户有何益处呢?大宗交易的卖方多为大股东。他们通过大宗交易系统可迅速售出大量股票,且不必担心在二级市场上的股价冲击。由于大股东获取股票的成本较低,有时甚至不惜以折价方式快速售出。而买方,多为专业投资者,他们则可通过大宗交易快速获取,完成吸筹过程。
大宗交易后的股价动向
虽然大宗交易不能直接影响当天的股价,但其对股价的潜在影响却不可小觑。特别是那些特征明显的大宗交易,了解其背后逻辑后,我们便有可能抓住股票价格上涨的机遇。
细心观察的投资者可能会发现,大宗交易后的股票往往会出现大涨,只是时间问题而已。这背后其实有两种情况,我们稍后细说。在此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大宗交易背后的推手及其目的。
对于股价在大宗交易前的大涨,往往是大宗交易的卖方,也就是所谓的“庄家”所为。他们推高股价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宗交易时的售价,从而获得更多收益。而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大股东限售股解禁前的几个月内。而一旦出现频繁的大宗交易,那就是潜在的抛售信号。
再探大宗交易后的市场动向
除了上述情况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大宗交易完成后的市场反应。这种情况的推手通常是一线游资和大型机构等买方投资者。他们以稍低于市场的价格买入大股东的股票后,会进行进一步的炒作和拉升。由于大宗交易的成交量和价格是在每日收盘后单独公告发布的,因此不会对指数造成直接影响。
机构炒作股票通常分为低价吸筹和拉升两个阶段。而大宗交易的隐蔽性使得机构得以顺利完成第一步——低价吸筹。他们在折价吸筹完毕后,再通过资金拉升股价。当市场跟风炒高后,他们便可以卖出并获得差价收益。这种股票的走势往往呈现出前期横盘震荡、解禁后突然持续大涨的特点。
揭示市场数据与机遇
近期,我们观察到在过去的三个交易日内,有超过两次上榜大宗交易的股票共有19只。经过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其中六只股票的大宗交易伴随着大股东的减持。通过对这六只股票的折价率及近期走势的分析,我们发现除两只股票外,其余四只股票在近期频繁出现大宗交易前夕都经历过大幅上涨。这表明在这六只股票中,仅有两只股票存在显著的后续上涨机遇。投资者可密切关注这两只股票的后市表现。